第85部分(第2/4 頁)
最能觸動到統治階級敏感神經的,尤其是以異族入主中原的滿清,而江南更是八旗入關時犯下血案最深重的地方。但這次江南之事的由頭,卻是胤礽也沒有想到的。
出於某種考慮,胤礽尚在太子之位時就很推崇西學,太上皇康熙另有考量,也支援這一點。上行下效,於是那些遠渡重洋而來地傳教士在中國很是吃的開,他們帶來這些與中國傳統文化幾乎完全是不同體系的全新西方知識在士大夫精英階層也很風靡。
這些西方知識雖然同泱泱中華文化不是同一個體系,但其淵博深奧處不遜於中華文化,中華是最不乏才智之士的,研究的深了,自然有人入迷。為著心中信念,不畏艱險克服重重困難來到中國的傳教士也多有出色人才,兩者相遇別有一番精彩聲勢。但或許也就是太有聲勢了,物極必反,另一個聲音就出來了,加上中華文化向來高高在上,視自己之外的國家都為蠻荒之地,粗鄙不文,不屑一顧,而今忽然新冒來的蠻人學問竟似完全不遜於中華文明,怎能叫人心平氣和。而另有一種心懷鬼胎的人,這時就看出便宜來——韃子的皇帝這麼推崇異族地學問,這是為什麼?他是想借這些紅毛鸀毛的文化與我中華文化抗衡,想借此同化、甚至滅絕我中華文明啊!
他們先是斷了我們的統治,而今還想徹底把我們的文明傳承也斷絕了,叫我們徹底奴化於異族!
從小就受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而今在西學衝擊、在傳教士的咄咄逼人下,本來就有些自危之感的讀書人很願意接受這個說法,便是大字不識幾個但自認為有些見識地小老百姓中,這個說法也很有市場。因為即便如今是被夷狄統治著,漢民族幾千年地傳承,民族自豪感也不曾磨滅,反之因為被剃髮易服,這唯一無法被取代抗衡的文明被更加重視,因為這是僅剩的驕傲了。
再加上傳教士的本職畢竟是傳教,他們傳播知識,只是為了吸引精英士大夫階層的注意,希望使他們能正視自己的信念,畢竟神的光輝,只有被精英階層接受了才能真正地普撒這片大地。在這東西方交流尚極其困難的時代,敢遠涉重洋,不畏生死來到一無所知的地方只為傳播自己信仰的傳教士們,絕大多數都極其狂熱虔誠,甚至稱得上野心勃勃。他們傳播自己的信仰,把這份狂熱也傳播了出去,有些愚民為了能在死後進入天堂,把全部家財都捐獻給教會,惹出許多是非,本來便已經惹起了有些人的側目反感。有心人一煽動,這場是非應時而起,從者頗為不少。
胤礽推崇西學,縱容傳教士是希望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也料到了兩方交流必會有些衝突,卻沒想到會出這種事。曹寅送上來的摺子,策劃此事的幾個積極首領已經開始私下印製內容“大逆不道”的小冊子散發了。
這種事再不上報就是曹寅的失職,但就胤礽本意來說又不願興文字獄。自古以來每一場文字獄都大傷國之元氣,一牽連起來沒完沒了,後世載諸史書,也無論孰是孰非都是汙名。而且照冊子裡的內容與宣揚的觀點,這是實打實的謀反,應誅九族的,他更不願意為這點事情誅人九族。
可是這種風氣不剎又不行,清廷是異族入主中原,不佔大義名分,人又少,雖然統治著天下,但那幾百萬人往關內一灑就像往地上摻了把沙子似地,看都看不見了,本來就敏感的緊,又在這內部暗流洶湧的關頭。
不過好在這次折騰的只是一幫文人,俗語說文人造反,十年不成,危險性不大。胤礽不給人留趁機發揮、渾水摸魚的機會,次日就下旨,將這一幫文人連家帶眷全部流放到了他們眼中的海外荒蠻之地去。並明言:他們既然是因這些“蠻人”才如此的,那麼就去這些蠻人的地盤上弘揚我中華上國文明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只關起自家家門怕人家入闖進來算什麼,我泱泱大國豈能如此小家子氣。這些“蠻人”都知道把自己的文化傳播到我“中華上國”了,我們當然也可以把文化傳播出去,讓那些海外蠻人看看我們五千年的燦爛文化積澱。
此時的中國人雖然也大都知道了海外也有國家,但大多仍舊視之為不毛蠻荒之地。這個處置既不至於沒有威懾力,又不至於真誅人九族那麼殘酷,不輕不重恰到好處,讓什麼人都無話可說。
尤其胤礽還允許牽連其中的這批人帶上自己的書籍,家產也不抄沒,方便他們在海外弘揚中華文化,感化“蠻人”。這些江南名士大都是家學淵源的人,海外多了一批這樣的人,就像一捧火種灑到了原野上。此時世人都不知,這看似只是皇帝寬宏仁慈的一個小舉動,其實是世界文明史的一個轉折。
此事之後,胤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