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部分(第2/4 頁)
等應用心追索。千戶等有功人員,皆報部記名議敘。東丹染戎九族及從犯不必押解送京,就地顯戮用以震懾宵小。
另告,卿所請朝廷下拔水泥修築道路一事不準。水泥產量太小,京畿之地御道尚且不能完全滿足需求,自無餘量拔往柳州。然卿之愛民之心上感天地,朕亦為汝一嘆。授人
如授人以漁,故朕派遣製造水泥之能匠前往柳州修:。水泥窖場修建成功之前,卿可仿先秦修築大馳道之舊例,以黃土揉合碎石黃沙夯成堅硬結實之路面。若地面堅硬,則馬車在此路面行駛速度能快一倍有餘。如若將路基墊高,則縱使雨天也易通行。
想了想,朱在後邊又添一句。“此次俘獲有邑雲騎尉東丹染戎之參加叛亂人員及其家屬,一半賞與參戰之有邑貴族,爾等不得抽分科奪。另一半就地服苦役,用以修築當地道路。”
寫完批示,朱嘆了口氣。
修築大馳道、帝陵、大運河、長城之類地大工程中,有些是能省的,而有些卻是不能省,或者說修建之後所能創造的社會效益比消耗的社會資源更大。這些有利於社會地較大工程,若是純粹由百姓服役,則對百姓而言是一項不堪重負的勞役;若是朝廷花錢僱傭民夫修築,其財政負擔又不是封建社會可以承受的。
朱棣離開御座站起,來回踱步。
朱很想將明朝的道路網修得更密、更好一些。
在後世,國家調控經濟時最常用的一招便是增加政府開支,而增加政府開支中社會效益最大的則是修路。後世國家修路有時候會是出於增加就業地目的,但此時並沒什麼流民,朱棣自然不會是出於這種目的。
在朱棣看來,修建道路地目的是為了使運輸成本降下來,促進經濟的發展。
問題卡在勞動力上。
按道理說,中國是不缺勞動力的。但偏偏朱穿越地時間特殊——發展大航海事業以及獲得更多的殖民地才是朱棣優先考慮的問題,甚至比修建道路促進國內經濟發展更優先。如此一來,破產農民以及遭受天災的流民便當然應該優先用來開拓殖民地。
西班牙在大航海初期處於領先位置,但由於西班牙將鉅額貴金屬從殖民地運回本土,結果患上了“貴金屬病”——國內流通的金銀巨增,於是導致了通貨膨脹,進而又導致工人的工資增加,結果使得本國工業地競爭力遠不如外國。偏偏西班牙的上層又從大航海中分得了足夠多地利潤,擁有足夠的金錢,缺什麼就從外國買就是了。因此西班牙地上層對於本國工業競爭力缺乏的事實竟是毫無警惕。結果,在大航海初期擁有領先優勢地西班牙反而沒能從殖民活動中獲得最後的勝利。
然而朱卻根本不擔心中國會患上類似的“貴金屬病”。
一來,明朝的法定貨幣是大明寶鈔。目前朱沒足夠的貴金屬作為儲備,所以只得硬著頭皮實施“信用本位制”。但朱畢竟有著自知之明,“信用本位制”不是那麼好弄的。皇帝**國家,一旦國家缺錢了,誰又能擋住多印鈔票飲鴆止渴的誘惑呢?所以,朱棣思來想去,最後還是決定一旦獲得了穩定的、大量的貴金屬來源,便轉而實施“金本位”或“銀本位”制。當實施貴金屬本位制的貨幣政策後,運回國內的貴金屬多了,頂多就是將國家金庫的貴金屬儲備比例提高就是了,這樣一來通貨膨脹的程度自然減輕。
二來,明朝可不是區區一個西班牙可以相比的。無論是疆域還是人口數量,兩者的差距都在十倍甚至數十倍以上。這就好比吃某種藥,小孩子頂多只能吃半顆。但一個身體極為強健的大人,哪怕是吃三顆也沒事。西班牙吞下幾萬噸白銀便撐著了,可中國吞下同樣數量的白銀,說定只是個半飽呢。
三來,中國雖說並不可能因為運往本土的貴金屬增加進而導致同樣程度的通貨膨脹,但退一步說,哪怕中國也發生了同樣程度的通貨膨脹進而導致了工業競爭力的下降,那樣問題也不大。中國傳統的出口物品是茶葉、絲綢、瓷器等,這些東西在當時基本可以算是壟斷的——既然沒有競爭者,又哪來得競爭力之說?至於說進口,原來的歷史上中國實際上主要進口商品是白銀(以貨幣形式進口白銀,實在是大虧特虧)。如果貴金屬直接是殖民地所附帶的好處,那便連進口都免了。怎麼看都沒什麼好擔心的。
所以說,朱棣已經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要傾盡全力發展航海事業以及海外殖民事業,暫時抽不出更多的財力和人力用來發展國內的大型公共建設……但,大型公共建設也是極其重要要的,水利設施能夠保障農業生產,運河以及道路能夠促進商業的發展。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