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部分(第1/4 頁)
至於說胥吏的編制數量問題,在朱棣想來也很簡單:以某縣人口為基數,按某個固定比例計算出此縣可以擁有的吏員數量。朝廷按這個數量將該縣全部胥吏的應發薪水按不同比例發放給知縣、縣丞、主簿、典吏等官員,讓他們各自去僱傭胥吏。基層幹部們若是少僱傭胥吏,節省下來的錢可視為他們的養廉銀。如果十個人可以幹完的事,基層幹部們偏偏要僱傭二十個胥吏,那也是他們自己的事——不過,出現這種現象的可能性不大。
更何況,封建社會的官員有著三年一換崗的優良傳統,這一制度對於杜絕“濫吏”也有著很大的幫助。
比如說某知縣或者無能,或者好面子,或者因為別的什麼原因,總之該知縣名下只有五十名吏員的編制,但他卻一共僱傭了八十名胥吏。然而待新任知縣上任後,卻可以理所當然地一切從頭開始。新任知縣僱傭吏員時,完全沒必要認前任知縣的帳——前任僱傭八十名吏員那是他的事,我只需要四十五名吏員。
……
朱棣自顧自地胡思亂想著,一會兒皺眉,一會兒搖頭,卻把楊榮嚇得不清。
能夠跟著皇帝微服私訪那是一種殊榮,多少人都希望爭到這種機會。可是此刻,楊榮卻巴不得這次皇上微服出巡時沒點他的名。
剛才眼見朱棣似乎準備宣傳林海的事蹟,楊榮趕緊進諫。破敗了皇上的興頭自然不是什麼好事,沒瞧見皇上此時臉上的表情變幻不定嗎?若是化解不了這次尷尬,指不定皇上會覺得失了面子因而發什麼邪火呢!
可是不立刻進諫卻是絕對不行的。若事後再進諫,皇上已經向林海許諾要宣傳他的事蹟了,金口玉言再收回來,誰來負這個責任?!裝聾作啞不進諫同樣不行。“子貢贖人”的後果又不是隻有他楊榮一個人想得出來。若是事後被別人指出來,皇上自然不會錯,有錯的只能是事情發生時就在現場卻又沒能及時進諫的楊榮!
真是愁斷腸啊!
楊榮可憐巴巴巴地偷偷關注著朱棣臉色的變化,暗自祈禱皇上能夠化解這次尷尬。
注1:指家僕。
注2魯人為人臣妾於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貢贖魯人於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孔子曰:“賜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
注3指編制外的胥吏,相當於後世行政單位裡非事業編制人員,比如說協警。
第十章 強項令
楊榮焦急的等待中,朱棣總算回過神來了。
剛才那點時間只能想個大概,只能以後再仔細考慮細節問題。
這麼想著,朱棣便對林海娓娓說道:“剛才是本官想岔了。你這樣雖然還不算破家為國,但多少也有這麼點意思在裡面,皇上知道後定然會大為欣賞。不過,大約皇上不會為此特意下旨對你進行褒揚……你心裡可有委屈?”
“下官雖說未曾進學,但讀過的書也不算少。子貢贖人的典故下官也是知道的。”林海輕輕一笑。“下官只希望別因為此事被皇上下旨痛斥已經心滿意足了。”
“你能夠這麼想很好。”朱點點頭,眼角的餘光無意中瞟到縣衙門口的那排站籠上。於是,朱將話題重新繞回到陳小鋒的身上。
“你也知道本官和陳小鋒有過一面之緣……你看這樣好不好?本官准備向皇上進個奏摺,主要就說兩點。一是將吏員的薪水納入朝廷正式的財政支出之中,但交由知縣等官員掌握。二是為了充分激勵胥吏的積極性,可讓知縣掌握一定的名額,有權讓表現最好的胥吏脫離賤籍。這兩項改革即便不能立即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本官也一定會說服皇上先在常州試行。”
“……作為交換,你等會兒就去把陳小鋒放了。”
在林海陷入沉思的間隙,朱棣的思維忍不住發散開來。
說實話,穿越之前朱棣還真沒想過胥吏居然會屬於賤籍。在他的想象中,胥吏相當於後世的基層公務員——沒想這種在後世被青年人趨之若的職業,在明代卻被打入另冊,本人及子孫後代不得讀書為官。
說來也有趣。後世國人驚呼國學傳統逐漸消失,但朱棣卻不這麼認為。比如說明清時代胥吏為賤籍,新中國的公務員號稱“公僕”;比如說古代官員出巡時鳴鑼開道,現代官員出巡時警車開道,級別高的還會封鎖交通。任誰看到都明白,這是中國傳統的一脈相承——別說西方國家,就連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的日本、韓國以及高呼“以儒治國”的新加坡,頂到天也只學去了一點皮毛——那些國家的公務員出行時敢警車開道、封鎖交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