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部分(第3/4 頁)
嘿然一笑。
“韃靼的問題算是基本解決了。雖說韃靼太師阿魯臺至今仍然不肯投降,反倒試圖毒殺準備投降的鬼力赤,但幸好鬼力赤機靈,連老婆孩子都來不及帶就這麼單身跑到大明來了。在韃靼大汗已經向朕投誠地情況下,那阿魯臺竟然又立了本雅失裡為韃靼可汗。看阿魯臺那種勁頭,好象還真是不見棺材不落淚了。他阿魯臺活得不耐煩了不要緊,可朕準備在征服韃靼之後還要進軍瓦剌、西亞、西伯利亞。在沒有徹底征服韃靼之前,卻也宜輕易向瓦剌宣戰。朕只希望底下的北方的有邑貴族們能夠早些將阿魯臺的頭顱送過來。那時,朕才能安心地向西擴張。”
楊榮此時才真正明白這位年過不惑的中年皇帝的潑天大志,於是離座長跪。“皇上聖慮遠大,臣愚昧。臣雖是文官,卻也願領軍去韃靼生擒阿魯臺獻俘闕下,若該酋窮途自盡,臣亦必解屍赴京,以慰聖躬。”
朱棣擺擺手。
“朕只是心急,卻也知道此事難辦。韃靼是遊牧民族,阿魯臺若是不願與你交戰,你便是在漠北逛三五個月也未必逮得住他。大軍在漠北消耗太大,三五個月就能夠消耗一省數年地賦稅。”
楊榮嗓子裡咕噥了句什麼,說不清是感動還是震撼,他的聲音有些發顫。
“皇上……”
“你能勇敢請戰,朕也很欣慰。不過,這件事卻也不必再說了!”
軍隊方面實施了精英政策,那兩百多萬希望憑藉自身實力獲得更好生活地普通軍戶則是最佳的後備軍。對於北方地遊牧民族,有著以人頭換茶葉的制度和不時以車騎聯合作戰地形式進行掃蕩的政策,誰能受得了?阿魯臺如今已經成了秋後的蚱蜢,能蹦幾天?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主要是探路,因此沒能說服沿途國家加入大明有邑貴族體系。但鄭和率領兩萬餘人的船隊卻已經在沿途建立了一些中繼點。那些中繼點,或者是威脅強佔,或者是利誘購買、租借,總之可以充當殖民點的功能。將來憑藉這些殖民點,更容易擴大明朝對那些國家的影響力——即便將那些小國變為殖民國也並非不可能。當然,朱棣卻覺得如果單純地將東南亞、南亞等地的小國變為殖民地還不夠好。最好的選擇卻是逐漸將之演變成為大中華的一員——至不濟,也要將之變成類似於英聯邦的成員國那樣的大中華聯邦成員。
此外,這次鄭和下西洋也促進了中國商品的出口。由於生產力的提高,中國如今已經有了比以往更多的剩餘商品,因此工商業比歷史上更加發達了。
而中國的棉布、絲綢、茶葉、瓷器又處於極其有利的壟斷地位,因此中國在未來的貿易中將獲得更多利益已經成了顯而易見的事情。
吏治利用了高薪養廉、主官負責制、收入與成績掛鉤、首告無罪制度以及魚效應,儘管不能徹底令每個官員都合格,但已經比過去的情況好得多了。只要老老實實幹好自己的工作,那麼年終便會有一份保證家人足以過上有足夠尊嚴和體面的生活。反之,稍有違法舉動,就有可能品嚐牢獄之災的滋味。當然,在大航海時代,倒是有很多罪犯不必坐牢。不過,不坐牢也未必就是好事,因為以罪犯身份被流放到殖民地會有很多苦頭吃。
至於說土地問題,在能夠任意開發殖民地的年代,至少三百年內不會出現缺乏耕地的現象。僅開發殖民地這一項便可令大明至少多享受百年國祚。
科技方面,使用了特殊的專利政策,商人和工匠們發明的積極性極高。如今蒸汽機的效率已經提高到可以產煤區大量運用的程度了。或許不久之後,中國便能夠搶先進入蒸汽機時代了。
文化方面是最簡單的。讓解縉這個大才子老老實實地搞《永樂大典》就成了。唯一值得注意的是,後世因為各種原因,《永樂大典》居然只剩下百分之三四了。為了安全起見,朱~決定在永樂大典成書後下令再製作至少一份副本。而完成副本後,則將此作為一項事業,讓讀了書卻考中功名的讀書人有份工作,那就是聘請讀書人謄抄全書。此外,還可以將副本向社會開放,在自願的前提下讓民間以單冊的形式刊印發行。
那麼多項改革已經打下了足夠堅實的基礎,剩下來的時間裡,朱棣甚至完全可以輕鬆下來享受生活了……
只要將來別年紀大的時候患了失心瘋,大明必將越來越強盛,在朱~的有生之年變成一個超級強大的大帝國。到時候,一個永樂大帝的稱號還跑得了嗎?(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
首發
尾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