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部分(第1/4 頁)
憑祥峒官廳已經被徐平徵用,作為自己在這裡的駐地。知峒李襄安全家早已經搬了出去,這個鬼地方窮山惡水,見識過了外面的繁華後,李襄安正在考慮向徐平要點補償,乾脆到太平縣去定居。
到了官廳,裡面正在忙碌的一眾吏人向徐平行禮。徐平問過沒有什麼事情,便與桑懌一起回到後衙換了衣服,這才又轉出來。
在左江道這裡,徐平就是最大的官,連制約的人都沒有,就連蔗糖務也都是他一手建起來,儘可以由著自己性子行事。所以這官廳裡,與這個時代的其他官廳都不一樣,結合了徐平前世的許多習慣。
一進來迎面牆上,掛的不是吉祥如意的畫,而是這附近的巨幅地圖。地圖一左一右是兩張巨大的表格,左邊是各勢力的人文情況,舉凡政治、經濟、戶口、軍事、交通、歷史和社會概況,無所不包,交趾被排在第一位,第二位就是甲峒。右邊是附近的地理概況,山脈、川穀、盆地、氣候、水文,甚至土質和特有猛獸,分門別類都備註清楚。
戰爭從本質上來說不是戰場上的刀來槍往,而是兩個勢力集團充分調動自己的人力和物力的比拼,力量越強,使用越有效的無疑就佔有優勢。
徐平的專業背景和習慣,使他不會坐在帥帳裡苦思冥想什麼錦囊妙計,而是這樣擺出來,列清楚,算得明明白白改該怎麼做,不該怎麼做。把自己的力量發揮到最大程度,充分限制敵人力量的運用,這才是他的習慣。
官廳裡面的辦事人員大多來自蔗糖務,很少幾個來自廂軍。也就是有了蔗糖務,以鄉兵的名義徐平才能辦成這件事,不然還真不容易。
能坐在官廳裡面的人都必須識字讀書,雖然沒有正經舉人,但還真有幾個準備參加下次邕州發解試的,而且還信心十足。他們都是來自福建,那裡讀書人太多,有的州發解試難度不下於省試,邕州則就簡單多了。
由於教育水平各地差距太大,朝廷並不允許考生換籍考試,雖然有辦法的人總是有,但對大多數人來說根本沒有路子。蔗糖務辦了幾年了,徐平年年上奏章,要求蔗糖務的移民可以在邕州發解,今年終於批了下來,邕州發解名額翻一倍,允許蔗糖務的人員參考,多少人都在摩拳擦掌。
讀書人總是自視甚高,到徐平這裡來做事,吏人的身份他們不願意,廂軍的身份更加不可能,以在鄉兵中服役的名義才避過了這個尷尬問題。
當兵要刺字,在這個年代也是侮辱人的事情,所以除非沒辦法,很少有人會主動應募參軍。大宋的讀書人願意參軍搏功名的從來不少,但能接受刺字的幾乎沒有,禁軍裡專門有效用這一名號,既非軍官,但也不用刺字,那裡面的讀書人就多得很,就是落第的進士都不少,廂軍裡就不可能有了。
徐平在椅子上坐下,一個穿著長衫的人拿著幾張紙過來,用一種奇怪的表情對徐平說道:“官人,這佈告我們幾個潤色過了,您看看可有改的地方?”(未完待續。)
第123章 我們不能置之不理
“天聖六年,交趾諸皇子及甲峒知峒甲承貴寇略邕州邊地,擾動地方。未幾,檢校太師、靜海軍節度使、南平王李公蘊卒,朝廷以交趾新喪,一時未加嚴懲,而以溫言撫慰。冀新王能深自戒懼,約束地方,以邊境平靜為福。
自李德政嗣位以來,累封至檢校太尉、靜海軍節度使、安南都護、交阯郡王,新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朝廷之恩不可謂不深,自當謹守本分。然自其繼位以來,邊境騷亂,無一日平靜,實負朝廷厚賞。
上國如慈父,蕃屬如稚子,甲峒臣事交趾,則豈非大宋之孫?則我大宋子民,實為甲峒叔伯,自當恭謹。然其自負強力,連年在邊境寇略不止,既無臣禮,又失人倫,可謂狼子野心之輩。
天聖七年三月,甲峒兵民二百三十五人次竄擾沿邊村峒,擾亂農事。
天聖七年四月,甲峒兵丁六人入淥州下屬村峒,不許小民稻田除草。
天聖七年六月,甲峒六十八人,寇略西平州所屬村峒,傷十一人,搶稻穀五石,肥豬兩頭,水牛一隻。
……
天聖十年五月,甲峒二百三十六人次,襲擾石西州,略人口二十三人,傷峒民五十一人,搶稻穀八石,水牛三隻,雞鴨無數。
比近幾年,邊境無一日寧靜,峒民日驚恐,財物被搶掠無數。
予提舉左江道溪峒,代天子守地方,豈可讓治下百姓受此苦惱。自即日起。知會甲峒及交趾。約束屬下。不得再生事端。治下峒民,如遇自境外來的盜賊搶掠,如能力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