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部分(第2/4 頁)
風,江上的船並沒有少,正是乘風逆流而上的時候,不時就一艘船乘風鼓浪從下游上來,駛向左江的上游。
順流而下的船不敢起帆,隨著江水飄蕩,反而顯得有些慢了。
一艘從上流下來的小船到了附近,不知為什麼卻停到了岸邊,一個老艄工從船上下來,提著香燭到石頭上的小神龕前,恭恭敬敬地焚化了。
徐平覺得奇怪,讓一個隨身兵士過去問一問,他自己穿著官服,反而不好過去,老實的底層民眾很多見了官就說不出話來。
一會兵士回來,對徐平道:“官人,小的問過老艄工,他說這是最近左江上行船的人新興起的風俗。這一帶水流湍急,暗灘又多,但只要來這裡來祭拜過了,就可以順風順水地到太平縣。這一帶行船的人,尤其是從上游下來,都要到這神龕前化些香燭。”
徐平初聽覺得有些好笑,他從來不信這些神神道道的事情,只是也不會去限制別人信而已。轉念一想,卻又覺出了其他味道。
劉小妹死在左江裡面,周圍的人也大多都已經知道括丁法最早也是來自她生前最後的願望,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才會有人來祭奠吧。
聖人神道設教,又真在乎是不是有個神靈護佑人間?或許更多的是像後世立個典型,樹個模範勸諭民間吧?從這個意義上說,劉小妹倒也享得起香火。
天聖九年年末,徐平把左江邊的那個小神龕換成了一個座小廟,寫了一個“德澤千秋”匾掛了上去。
由於徐平的身份,這只是一個左江地區的小神靈,只有在左江上行船的人會去拜祭。但又有誰知道假以時日,劉小妹不會成為庇護這一方土地的神呢。
第106章 桑懌南來
十二月中,參與羅白縣密議的各土官及家屬全被解到太平縣,徐平思量再三,舉起來的刀最終沒有砍下去。除首告的黃知縣外,其餘參與者全部發往荊湖兩路的各州牢城,家屬隨從編管。黃知縣發配廣南東路康州牢城,不涉及家人,其妻子自願跟隨,知會康州允許其自由行動。
這種大案不是徐平一個人能定下來的,依然有州里官員覆審,臨州賓州的判官再來審過,才算定下來。除了徐平判的結果外,又加了一條,除了黃知縣外,其他人及家屬雖遇大赦亦不得返鄉,算是被永遠趕出了邕州地區。
好不容易有理由廢了這些土官,當地便劃入邕州官府直轄。原思明州撤銷,設寧明鎮,取希望明江地區安寧之意,歸太平縣管轄。原上思州撤銷之後設上思鎮,歸附郭宣化縣管轄。羅白設一巡檢寨,江州離太平縣城太近,乾脆劃歸縣裡直管。
這種結果倒不是徐平心軟,一是這些人只是謀劃,並沒有付諸行動,最重要的是地方初定,低調處理這件事情以免再起波瀾。
牢城屬於廂軍,實際也是指揮番號,不過這裡收的是犯人,從事州里的各種雜役,宋朝大多數的州里都有。
編管則是監視居住,定時要到衙門裡報告行蹤,不向官府審請不得出城門。當然隨著犯人的身份不同,編管的措施也不同,官員就寬鬆得多,高階官員則就很自由了,既不需要到衙門裡報到,也可以隨便出城,只是不能隨便搬家罷了。這一批土官如此判決,基本就是要他們老死荊湖路。
左江道平定,徐平的目光放到了明江以外的地區,首當其衝的就是甲峒。
天聖十年大年初三,交趾和廣源州的戰事終於有了結果,交趾戰敗,退出了七源州,廣源州儂家的聲勢一下到了頂峰。
戰報到了徐平手中,看過了之後臉色變得鐵青。
廣源州之所以能勝,完全是抄了徐平當年在忠州的路數,結合那裡的實際略改了一下。先放交趾兵馬自七源州深入廣源州境內,然後築硬寨堅守,再派人用火藥炸了交趾人的退路,斷了他們的糧草補給。那一帶山高谷深,地形更加惡劣,沒了後方補給想就地籌措都找不到人家,交趾人只好退兵,被廣源州沿路追殺,把七源州也重新佔了。
這一招並不新鮮,不過以前那裡只有一條路,想斷後路也繞不過去,現在配合火藥小股人馬就可以,只要找準了地勢,炸上幾次多少兵馬也得餓死。
這一場戰事結束,邕州周圍的局勢又微妙起來。
交趾兵馬一退,徐平立刻令永平寨張知寨帶他所部兵馬和安遠軍進駐淥州,並在那裡儘快紮起硬寨,準備把永平寨從思明州移到那裡。淥州與交趾只有一水之隔,對面就是甲峒,算是明刀明槍地對上了。
同時,又令張榮帶所部鄉兵進駐思明州,也就是改名後的寧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