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部分(第2/4 頁)
戲耍,不免把這裡的戰事看得輕了。”
宮裡的事情還是石全彬熟悉,徐平只好點頭同意。
諸般看罷,石全彬心裡有了數。盤算一番,這場陣勢可以在偏殿擺開,大致把諒州戰事演示出來。
這一番心思,不但是為徐平花的,也是為了他自己。出來一趟,就趕上了一場罕見的大勝,回去跟官家不是憑口白說,自己也是頭一份了。
回到位子上坐下,喝了口茶,石全彬問徐平:“對了,前些日子說是有幾千人的大族從交趾歸宋,沒引起什麼風波吧?”
徐平道:“沒什麼大事,桑巡檢去接應的時候,正遇到交趾的兵馬從富良江邊的軍營追過來。交趾人見我們兵馬不少,也不敢放肆,只是要桑巡檢把人交給他們,說是帶回去處置。”
“然後呢?”
“地方是我大宋的地方,人是我大宋的人,就連陳家族人攻滅的那一指揮兵馬,也是犯我大宋邊境逃回去的,怎麼可能把人交給他們?無非是桑巡檢費一些口水,讓交趾兵馬灰溜溜回去了。”
“交趾人倒是老實了許多。”
徐平笑了笑:“諒州一戰,我就不信交趾人還敢跟以前那樣跋扈!現在他們算是學會了做人的道理,與桑巡檢沒有戰起來。”
就是兩國敵對,也沒有到一見面就兩眼發紅打到一起的程度,交趾需要收縮勢力平定局勢,儘快走出困境。徐平佔住了諒州這關鍵之地,也需要時間慢慢消化,鞏固獲得的戰果,雙方一起選擇了暫時的和平。
經過仔細考慮,徐平最終還是選擇以穩為主。蔗糖務的優先擴充套件方向轉向門州和諒州,再從門州用兩到三年的時間修路到廣源州,把到手的成果徹底穩定下來。用蔗糖務優勢的組織能力,背靠廣南西路,慢慢與交趾爭奪富良江以北的地區。這些地方地理形勢與邕州周圍相差不多,早晚也會慢慢成為蔗糖務的勢力範圍。把交趾人壓過富良江去,他們就徹底失去了向北擴充套件的能力。
當然這只是徐平的規劃,具體的執行就要看下一任的蔗糖務提舉,還有邕州這裡以後的行政規劃。大量的土州被取消,邕州的地盤顯得過大了,必然被分割。分割之後如何治理,就不是徐平現在的身份能夠決定的了。
徐平有徐平的想法,交趾當然也有自己的想法,就看他們能不能忍下這口氣,讓徐平平平安安地卸任回京了。(未完待續。)
第184章 大戰將起
ps。 奉上五一更新,看完別趕緊去玩,記得先投個月票。現在起…點515粉絲節享雙倍月票,其他活動有送紅包也可以看一看昂!
明道二年二月十四,庚戌日,春分節氣,徐平剛剛送走石全彬沒幾天,京城關於諒州之戰的加急文書也到了。好巧不巧的是,中書和樞密院的文書同日到達,一起到了徐平手上。
此時中書的正式名稱為中書門下,辦公場所為政事堂,並不是三省制的中書省,始自前唐開元年間,為統一宰相事權而設。五代和宋相沿成習,所以宰相的真正官稱實際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其它都不是真宰相。
樞密院始自五代,起初為宦官掌領的內朝,慢慢演化為外朝統管軍政的部門,掌一**政,到宋朝制度完備起來。
在宋初,出於限制宰相權力的考慮,中書和樞密院互不統領,平時的事務也是各管一攤,互不干涉。由於事務多有交叉,經常出現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謬誤,比如一個人同時被中書門下和樞密院任命不同的職務。到了真宗朝,才有了互報的制度,及如果有關係到另一個部門的政務,中書和樞密院向對方提前通報一聲。澶州之戰時為了全力應付戰事,向敏中以參知政事權同發遣樞密院事,以此為開端,景德年間形成兩府“聚廳”制度,即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定期一起辦公。“互報”和“聚廳”是真宗時兩府的協調機制,使政務暢通。
真宗朝後,劉太后當政時期。初期依然延續真宗時的制度。後來隨著掌樞密院的張耆權勢日漲。前兩年首先取消了“聚廳”,從去年開始,連平常的“互報”也名存實亡了,實際上兩府又恢復了各自為政的狀態。
徐平拿在手裡的中書和樞密院的公文,就是這種背景下,互相矛盾各自為政的奇怪的東西。
樞密院依然堅持先前的意見,嚴厲批評徐平在邊境擅動刀兵,不過廣源州和諒州的戰事已經結束。徐平大獲全勝,也就既往不咎。惟鄭重警告日後要務守安靜,不得再起邊釁,同時要求尋訪儂存福後人,善加撫卹,如有必要送京城面聖,穩定其族人為大宋效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