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3/4 頁)
得變態,甚至也遠不如南宋時候,這是最容易的時代。
科舉入仕真正向普通百姓敞開大門還沒有太長時間,社會上也沒形成一心只讀聖賢書的風氣,真正把科舉當成自己事業的大多還是仕宦之家,其他的不管地主還是商人都不會在這上面花太大力氣。
這個時代很微妙,如果再早幾十年,進士錄取名額極少,太祖朝時經常一科就取十個八個,那時才是真正難如登天。而從太宗朝大規模開放名額,提高待遇,距這時不過三五十年而已,一般百姓根本還沒反應過來。也只有在開封府民眾見多識廣,張三娘念念不忘讓徐平去中個進士。
打發走了李威,院裡的肉也已經煮熟了,端到麥場上來。一時呼聲四起,莊客放天吃喝,盡情享用。
喝了幾碗酒,東方終於出現了魚肚白,折騰了一夜,徐平也覺得有些困了,只是李威還沒回來,只能堅持在那裡。
又等了一會,李威還沒來,林文思和林素娘帶著蘇兒卻過來了。
徐平上前行了禮,林文思便問起昨夜情況。
這沒什麼好隱瞞的,徐平便從李威前來報信說起,自己如何佈置,如何指揮戰鬥細細說了一遍,雖沒誇張,但也沒謙虛。
林文思聽完點頭:“你做得極好!佈置得法,進退有序,一鼓而功成,頗有大將之才!以後就是科舉入仕,這也是極有用的。本朝與歷朝歷代不同,哪怕是文人外任地方,例帶軍職,上馬管軍,下馬管民,文官也要有將才!”
宋朝的地方主官知州知縣,文職武職的都有,又以文職為尊。凡文職主官,例帶本地軍隊主官的職務,如兼兵馬巡檢、兵馬都監之類。而主官如果是武職,則合作的通判必須是文職,實際主持民務。
林文思主攻的是《春秋三傳》,與很多京中武將都有交往,所以對武事並不排斥。徐平有這個能力,還讓他頗為驚喜。
徐平對林文思的態度倒並不意外,很多武將讀《春秋》,他接觸得多了當然也容易接受。
倒是旁邊林素孃的態度讓徐平疑惑不已。
林素娘雖然一句話沒說,但臉上神采奕奕,一直聚精會神地聽徐平講述。那份認真的表情,幾乎有些崇拜的意味了。
這種表情的林素娘,徐平從來沒有見過,甚至就是在記憶裡,也搜尋不出來。依徐平的印象,林素娘可不會喜歡一個武將,她對徐平的要求始終如一,如果好好讀書,去中個進士從東華門唱名而出,那就極好極好的了。
徐平一頭霧水,不知這個小姑娘在想的什麼。
第61章 意外
林素孃的態度讓徐平摸不著頭腦,然而一種奇怪的感覺卻從靈魂深處翻了上來,說不清道不明,有一點欣慰,又有一點遺憾,讓徐平莫名其妙。
又等一會,東方的太陽露出了半個頭,李威終於帶人回來了。由於此地人口稀少,李威手下的壯丁也不到二十人,此時他帶了十六人過來。
剛好林文思還在,便由他寫了個狀子,寫明事情緣起,經過,殺死多少賊人,捕獲多少賊人,賊首相貌和姓名。
寫完,徐平和李威與證人林文思一起落了花押。
宋時的花押就如同徐平前世的個性簽名,不過法律效力強了很多。若是在徐平前世,簽名都要求字跡工整,清清楚楚,那是建立在強大的字跡簽定能力之上的。這個時代卻不同,都是奇形怪狀,力求與眾不同,有的人還會別出心裁畫個鳥兒雀兒甚至花草在上面。
徐平只是按前世習慣寫個行草,待看林文思,萬沒想到竟然龍飛鳳舞,不像是三個字,倒像是一幅畫,與他平時形象大不相同,讓徐平側目。李威認不了幾個字,只是歪歪扭扭落了個“威”字。
狀子寫完,一式三份,三人分別收了,便算完成交接手續,人犯全都移到了李威手中。
徐平讓喝得差不多的莊客都回去休息,順便吩咐了徐昌去準備幾匹紅緞和兩罈好酒,給李威一行披帶,做出個熱鬧氣象。
諸般做完,看看太陽已經升起,李威不敢耽擱,向徐平莊上借了輛牛車把屍體拉了,押著犯人上路,送往中牟縣。
李威披紅,騎了馬在前頭帶路,身後兩個壯丁拿了銅鑼,鳴鑼開道。
上了道路,李威喜氣洋洋向徐平拱手道別。
正在這亂糟糟的時候,突然一陣驚天動地的馬蹄聲,猶如千軍萬馬一般,滾滾而來。
一切都交接結束,徐平正是最放鬆的時候,一時也沒想起什麼不妥,只是迎著聲音來的方向看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