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部分(第2/4 頁)
太祖時候針對飛錢曾有經明詔,各州見票必須在當天兌付成現錢,違者處罰,到現在這業務已經非常成熟了。
不過在各州之間,除了一些大都市,並沒有廣泛的官辦匯兌業務,長途旅行還是以換成金銀緞匹等輕貨為主。就連廣南西路向朝廷上供,很多州都是換成金銀,不要說普通商旅了。
徐平話出口,這事已經成了大半。他到底也是掌管一州財政的大員,朝廷不會連這點面子都不給,底下的人都喜不自勝,議論紛紛。
後面的人提的都是蚊子叮蛤蟆咬之類,再無大事。
這些移民只來兩個多月的時間,本來在路上只覺得是一步步走向地獄,再沒有活著回家鄉的日子了,結果到了邕州,除了活重一點,吃得好住得好,每月還有錢發,比他們以前的日子還要好上許多,正在興頭上。這幾個月還處於蜜月期,心中沒有怨氣,沒有什麼尖銳的矛盾。
這種樂觀氣氛甚至出乎徐平的意料,前世帶農民工離家幾十里路幹活,一個個都怨氣沖天,沒想到這些人倒是好說話。卻不想這幫移民以前過的什麼日子,福建那個地方地狹人稠,但凡能種糧食,碗口大的地方都開墾出來,現在這種日子已經是他們以前夢裡的美好生活了。
“說過你們不滿意的,就再說點別的。來了兩個多月,邕州的情況你們也都熟悉了,有什麼你們覺得可以做得更好?”
“官人,我看這裡種的都是本地稻種,我們福建那裡都種占城稻,真宗皇帝還專門到福建買占城稻,讓各地都種呢。我們這裡能不能種?”
一個明顯就是農民的中年人先開口,看起來就是種了好多年的地。
徐平點頭:“你說的也有道理,過些日子我派人去福建買稻種。”
這種事情徐平比他明白,占城稻是外來良種,先在福建廣泛種植,慢慢流佈到其他地方。真宗的時候官府買稻種,推廣到江淮的廣大地區。
占城稻對中國的水稻單產提高起到過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關鍵的倒不是良種,而是外來。不管什麼作物,單一品種長期種植都會退化,中國傳統的單株優選是能選出良種,但品種的長期退化無法避免,宋朝成為中國古代糧食作物單產的高峰就很能說明這一點。引進佔城稻,後續數百年產生了無數本土良種,單產高峰出現在清朝,潛力消耗殆盡,開始緩慢退化。直到後來採用科學育種法,選出其它良種,才扭轉這一趨勢。小麥更加明顯,自漢朝通西域,引進外來的麥粟品種,本土品種開始改良,到宋朝達到高峰,也把外來品種的潛力耗盡。此後開始退化,到了民國年間,小麥的單產降到不足一百斤,只能達到宋朝時候的一半多。單產重新提高要過了二十世紀中葉,依賴新的知識。
說過稻種,又有人提出讓徐平嚴格封山,不要亂開山上的土地。這倒是提醒了徐平,這一帶山地丘陵多,水土保護還真是個大問題。福建缺少種糧食的土地,幾乎是無節制地開山,這個年代已經讓人吃到了苦頭。好在宋朝跟以前的朝代一樣,封山的制度還保持著,只是執行嚴不嚴的問題。到了清朝中葉由於人口壓力開山禁,玉米種植迅速推廣,給環境造成了無法挽回的破壞。中國內地大部分的原始森林,都是在那個時代被伐盡,到處是禿山。
這是徐平專業知識的內容,農具是跟著農藝來的。二十五度以上的山坡既不適合種糧也不適合種果樹,只能保持自然植被,倒是可以調查一下這周圍。
後面提的問題讓徐平有些啼笑皆非,先是有人說閒著沒事,能買的書也不多,徐平答應建個圖書館。這還算是正常,然後就有人說沒有酒樓,大家聚會一下也不方便。接著就有人提缺少娛樂,沒有勾欄瓦子,沒有唱曲的,更沒有個花枝招展的女妓陪著人聊聊天,生活索然無味。
徐平看著面前的二三十人越說越熱烈,提到女人眼裡到放出光來,哭笑不得地想,難不成自己還得在這裡建個風月場所?好像這也沒什麼,現在這樣乾的官府貌似還真不少。
第38章 兩地
建州,福建路轉運使司衙門。
轉運使俞獻卿放下手裡的信,對坐在對面的建州知州許伸道:“這位邕州通判徐平倒也是個曉事的,信裡說年底運二十萬斤白糖來福建,每斤作價五百五十文,運費他們出,託我們發賣。這價錢比三司定的低不少,來年各州的錢糧就不必那麼緊張了。”
許伸道:“為了邕州,我們福建路折騰幾個月,這也是應該。這位徐平我聽吳春卿講起過,家裡原本就是開酒樓的,還開過白糖鋪子,懂得經紀,看來攬錢頗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