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部分(第4/4 頁)
樑上經風歷雨地活著就是一種奇蹟。
在看不見的地下,一定有無數細小的根子像長了眼睛生了敏感觸角一樣,執著地鑽入所有岩石的孔『|穴』與縫隙,在那珍稀的土壤中汲取營養,深深地與她們擁抱成一體。那是一種相互的滲透、結合、相互的表達,無處不在,是某種生命的奧秘。
楊辯對於樹與樹的生命的奧秘理解是相當深刻的,此時看到孟凡超牆上的這幅畫以後,立刻就叫了一聲好。
楊辯看到的不光是表象,更是看出來這幅畫的作者對於生命的理解,對於生命的那種熱愛,沒有細心去觀察生命的存在的人,是絕對不會能夠做出這樣的一幅畫來的。
楊辯更是感悟到了許多東西,畢竟楊辯一直以來就沒有忘記自己曾經是一棵菩提樹,更是對於這種紮根到土壤裡面汲取生命所需要的能量感覺到相當的親切。
楊辯有了一種醒悟,自己身體裡面的那種生命能量的水滴,是不是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而形成的呢?做為千年菩提樹,對於這種生命『精』華的積累達到了一定的水平,當自己把身體裡面的能量都彙集到了一起,而成為了人之後根本就沒有辦法融合,因此在被雷電把自己和楊辯身體合二為一的時候,這種生命的能量就保留了下來,然後才形成了現在的這種生命能量呢?
楊辯更是覺得,自己身體裡面那種對於土壤和大地的喜愛是發自內心的,特別是自己在風景區那邊的時候,只要是修煉,就會感覺到無數的生命能量一樣的東西進入到了自己的身體,而自己的身體現在並不能完全的吸收…………
“這幅畫不錯,什麼人畫的呢?絕對是名家名畫,就是其中的韻味絕對不是一個平凡的人能夠畫出來的。可是,這幅畫的作者是什麼人呢?”楊辯稱讚起眼前的這幅畫,甚至是豎起了大拇指,他欣賞完以後,開始看起來這幅畫的落款,卻沒有發現落款,這讓楊辯很是納悶。
楊辯雖然沒有那種藝術細胞,但是,多年的智慧,多年的人生感悟,對自然的理解,對生命的詮釋上面,很少能有人與之比肩。
“這個畫具體出自什麼人的手現在還是一個『迷』,一個探討了多年的『迷』,有人說是唐代的風格,也有人說是後唐的風格,還有人評價說是宋朝的,很多收藏家對於這幅畫都有著自己的看法和論證。只是呢!這些論證沒有一個成為最後的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