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9部分(第2/4 頁)
國營大型工廠公司43家,雖說也有一些民營企業得以在股票交易所上市,但佔了大頭的都是帶著國字招牌的巨無霸。比如上市的一家聯合鹽業,總市值就比最大的五家民營企業加在一起還多。
國營企業在股票交易所所佔的比重較高,所以一旦開戰勢必將影響到股票交易所的運作。這也是為什麼在4月21日星期一股票交易所開市之後,股市出現大幅跳水的原因。
在戰爭中,信心很重要。李漢對股票交易所十分看重,財政部不僅專門劃出了一個部門管理交易所,甚至他的總統府還有專門的職員每天都要將最新統計的股市交易所的大致走向跟分析遞交給他,以作為對民國經濟大環境的參考意見。
所以,得知股票交易所出現大幅度跳水之後,李漢立刻做出了指示,國務院立刻召開新聞釋出會,向外界宣佈前線取得的戰果。隨後,作為政府咽喉報紙的《中國之聲》更是大量刊登了一些有關前線佔據的報紙跟照片,其中不乏陸航偷襲旅順跟遼東半島之後高空航拍的照片,那軍港中跟地面上標柱的一幕幕爆炸之後的慘狀,無不提醒人們,日本人的損失有多慘重。
前線的勝利確實也給了國民信心,一方面是遼東半島捷報的到來,另一方面,是國防軍登陸臺灣部隊成功登陸,同時民國的海上狼群也震驚的世界,因為日本人的準備不足,在開戰的頭幾天裡,民國的海上狼群足足將近十七萬噸的日本商船及軍艦擊沉,令日本各商隊只能躲在本土及殖民地各港口內,不敢輕易出港。
這三個訊息都是特大利好,是的,再也沒有比戰場上的勝利更能鼓舞人心的好訊息了。
於是,在接下去的幾天裡,原本低迷的股票行情立刻像抽了大煙一樣漲,公債市場也表現良好,而與此相對照的,是日本國內股票市場的一片混亂,以及公債國際市場價格的下跌。
全面戰爭並不僅是一場兩個國家之間的軍事鬥爭,更是一場經濟鬥爭,就看哪一方最先倒下去了。
1919年4月23日,日本吳港。
吳市的崛起,與日本帝國海軍有密切關係。在日本江戶時代,這一帶稱為吳浦,是一個不知名的漁村。1886年(明治19年)的海軍鎮守府吳鎮守府的成立,改變了吳市的城市發展命運。1903年(明治36年)的海軍兵工廠成立。因明治時代第二海軍區鎮守府的設立,龐大的國家預算花費5年的時間使吳港一帶完成劃時代的變革,一座日本重要的海軍軍港崛起,那就是日本第二大的海軍軍港……吳港。
一艘艘軍艦拉長了汽笛,嗚咽著開出了港口。
這裡是日本海軍聯合艦隊主力,由常駐吳港的第二、第三艦隊主力組成,“霧島號”戰列巡洋艦作為剛被命名為‘支那特遣艦隊’的旗艦出現在本隊的最前面。上面已經掛上了訊號旗“雪恥關東州”。跟在後面的“日向”號無畏級戰列艦答以“必滅支那海軍”。而後面的“金剛”號戰列巡洋艦的答覆訊號旗則是“昔日之恥管叫支那血償”。跟在後面的朝日號舊式戰列艦與它同級的“初瀨”號戰列艦的答覆分別是“放眼東亞唯我朝陽之國”,“諸君武運昌隆”。
這支‘支那特遣艦隊’集合了日本海軍過半主力,是由一艘日本最新無畏級戰列艦、兩艘新式戰列巡洋艦,四艘前無畏級別及老式戰列艦組成。另外還有十艘一等或者二等的巡洋艦,二十一艘驅逐艦,大小補給艦隻若干,幾乎雲集了日本海軍超過三分之一的主力。
日本海軍現代化之步起步於明治維新時期,經過了幾十年的努力,尤其在經歷了兩次黃海海戰之後,日本一躍從一支為列強所蔑視的海軍弱國,成就瞭如今世界海軍強國之名。可以說,這個國家的海軍是驕傲的!
然而現在,一場戰爭摧毀了日本人的驕傲。
在幾天之前,民國悍然對日本發動了一場不宣而戰的偷襲。是的,是偷襲。
在偷襲之中,毫無防備的日本方顯然沒有想到海軍羸弱的那個國家竟然有膽向他們主動下手,結果不備之下損失慘重。根據事後日本統計出來的資料,再首日的偷襲之中,日本共有九艘戰艦沉沒於海底,總噸位達到近八萬噸。
這一巴掌可謂打疼了日本人,海軍高層得知這一訊息之後群情激奮。不需要陸軍再進行遊說,日本海軍上至元老重臣,下至水手、軍官,還有那些曾經為這支海軍的建立還節衣縮食的皇族們都陷入了出離的憤怒之中。如果不是日本這邊沒有準備,海軍的物資跟丹藥準備需要幾天的時間,恐怕這支海軍早就要全軍出動,好好教訓那些狂妄不可知的支那人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