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市場,但當時歐洲大陸國家的工業水平也已經和英國旗鼓相當,這就逼著英國重點在遠東地區拓展。於是英國人首先佔領印度,接著就在
1840年和1856年兩次對中國開戰以求最大限度地開啟遠東市場。透過在中國設立通商口岸,英國將大量本國生產的紡織品輸送到
中國,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衝擊了中國本土紡織手工業的發展。
應該說當時英國在遠東拓展市場的行動是比較有成效的。在進口方面,1710年英國從亞洲的進口只佔其總進口額的6。9%
,1774年升高到11。4%,1820年是24。6%,到1913年則達到近40%。由此對比同時期英國從美洲的進口額比重變
化,1710年是30%,1774年超過40%,1820年接近50%,1913年下降到22。6%。在出口方面,1710年英
國對亞洲出口僅佔其出口額的2。1%,1774年僅增長到3。9%,到1820年增長到7。1%,1913年更是佔據了22。7
%的份額。與此同時,北美市場所佔比例卻不斷下降,1774年英國對北美出口佔其出口額21。5%,1820年下降到11。7%
,1913年也只是維持在13%左右。由此可以看出,19世紀到20世紀初,亞洲對英國工業發展所起到的作用類似於北美在18世
紀以及之前的作用。
我們以往關於英國海外擴張的歷史幾乎全是從其受害者的角度來講的,根據我們過去200多年的遭遇,這些當然能理解英國海
外擴張給包括中國在內的受害者帶來的危害。但是,今天中國也面臨如何到海外拓展、到海外開發市場以及到海外找資源的問題,面對當
年英國和後來美國、日本所面臨的同樣的挑戰,也需要考慮自己的“海外利益”。因此我們有必要換個角度來看那些世界歷史,要從海外
貿易、跨國公司的經營的角度來研究理解它們當時是怎麼做的,為什麼那樣做,這樣才可更有建設性地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
1907年以前,國際秩序基本上是靠強大的軍隊來維持,原因在於在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前以及此後的200年
左右,國家之間,特別是跨洲之間交往很少,國際上也就不存在公認的秩序和法律,那是現代意義上的國際秩序的起源時期。到了18世
紀、19世紀情況有改善,但還沒有我們今天看到的秩序架構。一旦國與國之間出現外貿利益或產權糾紛,必然訴諸武力解決。英國為了
給自己的工業品尋找海外市場,常常不得不面對陌生甚至野蠻的世界,每到一國又遇到不一樣的文化、不一樣的政體、不一樣的秩序,西
歐之外的多數國家都沒有可靠的法治秩序,當地人及當地文化往往會對英國人帶來的產品和文化產生極大的排斥,因此海外擴充套件市場的難
度可想而知。
但擴充套件市場又必須進行,所以在當時那種沒有國際法律規範的環境下,只能憑藉武力迫使當地社會對英國開放並接受英國產品。
在這樣的背景下,強行建立殖民地可能是英國以及其他西方國家擴充套件海外貿易的最方便的方式,這就等於將陌生“野蠻”之地變成了擁有
與英國本土相同制度及法律體系的永久貿易開放地,這使英國的海外貿易成本大大降低,並使其市場大大擴大。可是,正如我們今天所理
解的,這樣做卻侵犯了殖民地人民的權利。
再有,英國當時要儘可能地保證海上交通線的安全和順利。我們設想200年前,從英國起航的貨輪肯定需要在沿途補給燃料和
淡水,併為船員提供必要的休息場所。如果航線沿岸都是未知的陌生之地或者不友好的國家,連一個安全可靠的休息場所都沒有,那麼海
運的後勤供給很難保證,貿易安全就很難維護,那會使貿易無法發展。因此,歷史上很多英國公司都在海外修建港口並擁有自己的軍隊,
英國政府也在貿易航道沿岸設立很多海軍基地或殖民地,以此保證海上貿易的順利。倘若我們仔細分析到19世紀末英國海軍的全球佈局
,就可以理解英國正是憑藉強大的海上力量為其遠洋貿易保駕護航的,在全球各地每隔一段距離就必有一個海軍基地或者殖民地,這正是
英國在那個時期保護海外利益的方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