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母親也非常恭敬,時常派人慰問,這讓專諸非常感激。時間長了,專諸心中慚愧不安,因為他一介屠夫,實在想不出該怎樣報答公子光,於是就對公子光說:“我是村野之人,得公子您的厚恩,無以為報,心中常常不安。您如果有事需要我赴湯蹈火,我一定唯命是從。”
公子光覺得自己的施恩計劃見效,於是就把刺殺王僚的想法說了出來,要專諸實施。專諸為了報恩,精心學習烹魚技術,然後在烹好的魚肚內暗藏匕首,進獻於王僚,趁機殺之。殺死了王僚,專諸自己也被王僚的衛士砍為肉泥。而公子光如願以償地坐上了越王的寶座。
還是春秋戰國時期,孟嘗君做齊國的宰相,權勢熏天。他養有很多門客,花費頗大,就派門客馮諼去薛邑收債。薛邑是孟嘗君的封地,為了斂財,孟嘗君在那兒大放高利貸,盤剝當地的窮人。馮諼到了薛邑之後,發現那兒的大部分人根本就還不起高利貸,這些窮人可憐兮兮地哀求馮諼,讓他高抬貴手緩一段時間再來收。可馮諼緩以時日,他們照樣還不起,馮諼想:與其強逼,要麼是逼得他們逃亡,要麼就是逼得他們鋌而走險,不如干脆就送他們一個大人情。於是馮諼將欠債的百姓集中在一起,拿出大家借債的憑據,慷慨激昂地講了一通孟嘗君的大仁大義後,宣佈這些債今後再不需要還了,隨即就一把火將眾人借債的憑據燒燬了,這一舉動,放棄了根本無法收回的債務,卻為孟嘗君贏得了仁義薄天的名聲。此後孟嘗君在朝廷受到猜忌,退居薛邑,深得當地民眾擁戴,這才體會到了馮諼的高明。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四章 中國人真的不守規則嗎?(9)
這兩件事都是成功利用交換規則中的報恩心理策劃的成功範例,都是在上位者施恩於鄉野貧民,利用貧民報恩的心理為自己謀取更大的利益,類似的史實或故事很多。成語“結草銜環”講的就是這類報恩故事,因符合人的報恩心理,因而流傳久遠。
結草是說晉國大將魏顆沒有按照父親臨死時的吩咐辦事,將父親的愛妾放生,不讓她為父親殉葬。那愛妾的父親心存感激,在魏顆與秦將杜回作戰時,結草為環,套住杜回,幫助恩人魏顆取得了勝利;銜環是說漢代的楊震救了一隻黃雀,後來黃雀報恩,銜來了四枚玉環獻給楊震。這兩則故事多半並不是真事,但它典型地反映了人們的報恩心理。正是這種心理的普遍存在,才使得交換規則長期有效,被大多數人自覺自願地遵守履行。
(二)拿人錢財,與人消災
這個與報恩不同,報恩是一種隱性的、不等價的交換,“拿人錢財,與人消災”卻是*裸的交換原則,報恩是放長線、釣大魚,“拿人錢財,與人消災”卻是臨時抱佛腳,在有了事情需要別人幫忙時,這才拿出錢財作為報償,請別人為自己出力。
貪官遇到了禍事,需要上面的人保自己,就需要拿出錢財開路,在上面找關係,尋保護自己的人。小人物、普通百姓遇到危難事,需要別人幫忙,也要拿出財帛給幫忙的人,然後說出請求,別人如果收了財帛,那就是應允幫忙。應允之後,這人就會盡自己的能力,幫出財帛的人將事情擺平,如果只收錢、不辦事,那就是犯規了。犯規不但會讓此人的聲譽掃地,從此再無人用財帛來求他,徹底斷了他的財源,而且犯規會招致當事人的強烈報復,所以,這個沒有文字的規則,比很多明文頒佈的規則要硬得多。
私下裡用錢找殺手、買官賣官、黑社會奉獻銀子給充當保護傘的人等等,都是這個規則的運用例項。近來出現了記者接受封口費的事,拿了人家的錢財,就不能再報道事實真相了,這應該也屬於“拿人錢財,與人消災”的範疇。這類事情的例子太多了,古今都有,多得不勝列舉,幾乎俯拾皆是,可見這個規則深入人心,到了關鍵時刻,都利用這個規則來為自己消除災難。
五、面子規則
這個規則應該是“強者為王”規則派生出來的,是“強者為王”另一種形態的影子。
在強者為王的思維下,每個人都有表現為強者的心理傾向,只有表現為強者,才能被眾人看得起,只有表現為強者,在心理上才有安全感。不過在現實中,不可能人人都強,即便人人都強,相互爭雄肯定有所損傷,在不能消滅競爭者的非戰爭環境下,相互損傷爭雄爭強就得不償失了。大家在反覆的爭強實踐中,認識到相互給面子,彼此承認對方強,那麼大家就都有了安全感,都被眾人看得起,這樣比毫不妥協的互拼要好得多,是彼此爭雄、勝負難決下的最好方案了,對雙方都有利,這個方案就形成了“面子規則”的原始雛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