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頁)
��稍趺創用患��星�說皆勖羌依錮茨兀空庵屑漵洩毆鄭�業貌橐幌隆!�
某一天齊人又出外,妻子連忙悄悄地尾隨著,看他到底去哪吃喝。只見齊人走過街道,沒有一個人理睬他,最後他徑自出了城,走到東郊的墓地裡,在那兒向祭掃墳墓的人討要祭品,這些祭品既有酒又有肉,齊人向一家討要後感覺沒有吃飽喝足,就又向其他祭奠的人乞討。
妻子知道了實情,回家後與小妾抱頭痛哭。齊人這時得意洋洋地回來了,醉醺醺的以為自己好有面子,繼續在妻妾面前擺譜耍威風。
孟子講的這個故事只是一個寓言,但從中可以看出,在孟子的時代,好面子的現象就已經非常普及了。
好面子,也可以看做是一種維護自己尊嚴的方式,雖然面子並不等同於尊嚴,但面子最起碼是一種表象上的尊嚴,給誰面子,那就表示對這個人的尊重,而不給面子,那就意味對這個人的輕視或者敵視。所以面子問題在人際關係中,是一個不得不注意的大問題,面子的規則也就成為大部分人必須遵循的原則。
對普通的中國百姓來說,面子問題極其重要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在中國,特別是傳統的鄉村中國,人的流動性極差,世世代代可能都居住在一個地方,生在這兒,長在這兒,死了還得埋在這兒。在這種情況下,每天見到的幾乎都是熟人,整個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在熟人堆裡混過來的,不但自己在熟人堆裡混,父母、妻子、兒女都與自己一樣,生活在朝夕見面相互都知根知底的熟人之中。這樣的一種環境,一個人忽然間因某種原因而不慎丟了面子,比如說做錯事被人扁了一頓,或者被人訓斥了一頓,這可很丟份兒呀,極沒面子,自己是非常難堪尷尬的,不但自己一個人難堪尷尬,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子都會替自己羞慚,這種滋味可不是好受的。
丟了面子,就丟了尊嚴,就意味著今後在熟人面前很羞慚,抬不起頭,說不起話,自己的妻子兒女出門,也很可能遭人奚落。所以面子問題絕不簡單地僅僅只是面子,它關乎一個人的生存軟環境的好壞,關乎一家人生存軟環境的好壞。一個人,如果在外面很有面子,那不但鄉鄰熟人對他另眼相看,恭維他、尊敬他,在家人面前,他的感覺也會非常良好。一個人在外面總是丟面子,這情況就不一樣了,鄉鄰熟人可能經常奚落嘲笑他,妻子兒女也不會給他好臉色看。
面子如此的重要,逼得中國人不得不慎之又慎地對待。對於普通人來說,主要的著眼點是保面子,即不能丟面子。普通的老實人在很多事情上謹小慎微,輕易不敢出頭,就是怕丟了面子。對於聰明人,特別是爭強好勝的聰明人來說,他們的著眼點主要是爭面子的問題。某種體面事別人不敢辦、不能辦,聰明人胸脯一拍,“我敢辦!”並且他還真的就辦成了,這可是相當爭面子的事呀!這種爭面子的事多辦幾件,威望可就提起來了,別人看自己時那種羨慕、尊重的目光,對自己說話時那種恭維的口氣,這些都很讓人舒坦享受。
第四章 中國人真的不守規則嗎?(11)
為怕丟面子而表現出來的謹小慎微,為了爭面子而表現出來的強橫霸道,為了面子問題而惹起的軒然大波,還有,兩個人衝突時,如果兩人都很強悍,聰明的一方既要保住自己的面子,又不能讓對方丟了面子,免得對方惱羞成怒,與自己成為死敵,這就免不了要使用種種技巧。還有些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為了保面子,不惜耗費錢財,甚至忍受痛苦等等。這些綜合起來,就構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面子文化。
面子文化源遠流長,與中國人的生活密不可分,這個,我在後面還要敘述,這兒要說的是,因為面子問題深入人心,保面子、爭面子、照顧面子等已成為國人的行事準則之一,並每時每刻被人自覺地遵守著。
六、不管閒事規則
這個規則,也是“強者為王”派生出來的,是強者為王的影子規則。所謂的影子,是指“強者為王”的觀念投射在人的心理上,產生的反射效應、調適效應或者陰影。面子規則是“強者為王”的反射效應,關係規則是“強者為王”的調適效應,而不管閒事規則,則是“強者為王”所投下的陰影。
人的心理具有多面性,在自己熟悉的環境裡,如果這個環境中的人在能力等方面和自己差不多,這時人的爭強好勝心就容易發揮作用,在“強者為王”的觀念下,就躍躍欲試,也想在這個小環境裡嘗試一下做強者的味道,相爭的多個人無法決出勝負,妥協之後導致了“面子規則”的出臺;而人在一個陌生的環境裡,或者環境雖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