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半功倍。
教學的最後一週是停課複習階段。學生都可不去上課,但老師還會在教室等著做答疑。有些老師喜歡在答疑的時候勾重點。因此,老生們傳授經驗的時候總說,平時上課可以不去,期末答疑卻必定要去。據說有精於此道、善於套話的學生,可以將最後考題的百分之八九十猜出來。
林芳華也去答疑了。她自己不發問,總是在一邊仔細觀察著老師的反應。
儘管老師們各有各自的性格,但是人性是共通的。他們總有一些身體語言、面部表情、甚至聲音語調,會暴露一些資訊。看到學生問一些無關緊要的問題,有的會不屑一顧或者眉頭一皺,也有的嘴角微翹好像是有點幸災樂禍,總之是心不在焉的。但當他們被問到重點時,往往就會認真一些、嚴肅一些,並會不由自主地多說幾句;如果發現這個同學還很不清楚該問題的時候,他們還常常會著急起來。
畢竟,也沒有哪個老師希望自己手下出現大批補考的學生,因為那隻能說明這個老師水平不行,沒把學生教懂、教會。
從答疑上推測來的重點,和林芳華自己複習的重點也往往是相同的。於是,林芳華也會把自己勾出的重點透露給王菊和周玉。
王菊平時也很用功的,不必擔心;周玉嘛,雖然記性好,但有這些重點也能給她減輕一些負擔。果然考試後,周玉連連感嘆林芳華勾的重點太準了。
*****************************
考到第四天的時候,一大早林芳華醒來,覺得天光比平時亮的多。探頭看看窗外,不由驚喜地叫道:“下雪啦!好大的雪啊!”
“真的嗎!”“哎呀!真的下雪了!好漂亮!”被吵醒的幾個人也從蚊帳中探出頭,發出了陣陣驚呼。
芳華披上外套,下床推開窗戶。一陣寒風捲著幾片雪花撲面而來。她微微打了個寒噤,下意識裹緊身上的衣服,向窗外看去。
成都作為四川省的省會,一向是溫潤潮溼的氣候,以綿綿不絕的雨出名。無論春秋,成都市常常會連著十餘天的陰雨天氣。
但這裡的雨又很善解人意,常常晚上半夜才下,白天就停了。即使白天也下,那也是“無邊絲雨細如愁”,充滿著浪漫氣息。當年詩聖寓居這裡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詩句,如“蜀天常夜雨,江檻已朝晴。葉潤林塘密,衣幹枕蓆清”,“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等。
但這裡的冬天是很少下雪的,即使下了,在市區也不會下大。因此,她的雪景也和北方有完全不同的意境。
沒有凜冽的北風助威,就是在半夜悄然而至,不知不覺間給校園的建築和植物身上披上了漂亮的冬衣。在雪的印襯下,那些建於民國時期的老建築物不見了平時的暗淡,反而是紅窗青瓦顯得格外精神。而人行道邊四季常青的灌木喬木,也變得如玉樹瓊枝般晶瑩璀璨起來。
最妙的是,南方的雪很難在道路上積聚,大概是地表溫度較高而雪又往往不大的緣故。所以,這裡的雪景很乾淨,不會像北方大城市那樣一下雪,就全市交通癱瘓,道路都是泥濘不堪了。這裡的雪,只會給人們帶來喜悅,而很少帶來煩惱。
到林芳華她們去考試的時候,天空還有些紛紛揚揚的小雪。等考試結束時,雪就完全停了。
畢竟都還是些沒長大的孩子,有很多學生跑到院子裡、草坪中,玩起打雪仗、堆雪人了。即使是來自北方的學生,也因久違的雪景而同樣興奮。校園裡一片歡聲笑語。
還有更多的人拿著相機,紛紛在雪景前照相留念。不過,這些人大多是附近的居民和教職工們。學生大多是沒有相機的。
想到只剩下明天最後一場的軍事理論考試,考完後大家就要各自回家過寒假,同學們都想趁這個難得的雪天放鬆一下,更想能照張相留念。
後來,郭玲提議,全宿舍的姐妹們都上街去,找家照相館照雪景照。大家一致響應。
中午飯後,她們就出發前往市中心的廣場。為了欣賞雪景,大家決定一路步行而去。反正路不是很長,即使是坐公交車也才三站路。
一路上,大家打打鬧鬧,很是開心。街頭,也有很多市民在照相或欣賞雪景。人們臉上都自然流露著喜悅之情,相互之間即使是素不相識,也會含笑致意。越是這樣的溫情,越讓人感到和諧。
此時的市中心還沒擴充套件成後來的天府廣場,作為城市標誌的毛主席雕像,仍然巍然屹立在城市正中線上。照相館的攝影師傅就以主席像為遠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