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運輸工具,僅此而已。今天,我們甚至還會把人體視為一支大“試管”,裝滿了各種不同性質的固體物質,水只不過是無足輕重的“填充材料”。
第一章 為什麼藥物不能治病(3)
在科學中,人們認為只有溶質(也就是溶於血液的物質,或血液攜帶的物質和血液中的血清)才能調節人體的各種活動,調節人體對水分(溶劑)的吸納。人們普遍認為,人體能自動調節水分的配置。水無處不在,不花錢就能得到,身體決不會虧待自己,一缺水就會補足。
有了這樣的錯誤認識,人們在進行應用醫學研究時全都盯著一個方向:找到致病的“特殊”物質。因此,只要醫生懷疑患者有什麼異常或波動,在沒有提出清晰、明確的治療辦法前,先用化驗來查詢病因。因此,除了用抗生素治療細菌感染外,所有治療方法都是為了減輕患者的症狀,卻治標不治本。一般來說,高血壓是治不好的,一個人只要得了高血壓,終生都得服藥;哮喘病也是治不好的,一旦得了哮喘病,吸入劑就得形影不離;消化道潰瘍是不能根治的,病人必須隨時攜帶抗酸劑;過敏症是治不好的,必須依賴藥物控制;關節炎是治不好的,病人遲早會成為跛子;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由於對水有這樣一種根本性的認識,人們普遍認為“口乾”是身體缺水的表現,進而推斷,只要“口不幹”,就說明人體內水分充足,執行良好。從醫學上講,這是十分荒謬的,足以使人誤入歧途。人們為治病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卻找不到一勞永逸的防治辦法。
我曾經對3000多名消化道潰瘍患者做過臨床觀察,只用水治病,並將結果公之於眾。在整個醫學界我第一個發現,這種“經典疾病”對水——做出了反應。從臨床角度看,這種現象與飢渴症很相似。在同樣的外部環境和臨床條件下,水對別的“疾病”好像也起作用。大量研究證實了我的臨床觀察。人體內有一個完整的訊號系統,能夠發出複雜的缺水訊號,每當缺水時就會自我調整。
綜合臨床研究和文獻查詢,我認為,想要戰勝“疾病”,就必須改變當今主導人體應用研究的模式。現行的臨床醫學顯然是建立在錯誤的假設和不準確的前提上的。否則,人們怎能長期忽視或視而不見水代謝的紊亂問題?迄今為止,人們一直認為,“口乾”是脫水的惟一訊號。我剛才解釋過,“口乾”是身體極度脫水發出的最後訊號。在發出“口乾”訊號前,脫水已經存在了,並且危及到身體健康。早期的研究者已經發現,即便身體其他部分相對脫水,為了咀嚼和吞嚥食物,口腔也會分泌唾液。
當然,只有長期、持續缺水才會引發慢性缺水症。缺水症和其他紊亂性疾病有相似之處,比如,缺少維生素C的人容易得敗血症,缺少維生素B的人容易得腳氣,缺少鐵元素的人容易患貧血,缺少維生素D的人容易患佝僂,治療這些疾病,最好的辦法就是缺什麼補什麼。因此,只要我們明白慢性脫水症能引發什麼併發症,預防與早期治療就比較簡單。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一章 為什麼藥物不能治病(4)
雖然我的醫學研究報告經過了同伴的稽核,我在1987年國際癌症大會作嘉賓發言前,巴理·肯德勒博士就寫信肯定了我在《導致疾病的慢性脫水症》一文中的科學觀點(他的信附在第10頁上)。你們會看到,我引用了一些參考文獻,說明慢性脫水症是多種人體衰退性疾病的根源,巴理·肯德勒博士甚至查閱了我引用的重要參考文獻。這些疾病的成因迄今尚不清楚。你要是翻閱醫學教科書,就會讀到上千頁的空話,只要涉及人體主要疾病的原因,所有病例的結論都如出一轍:“病因不詳。”
尊敬的F·巴特曼博士:我有幸拜讀了您的部分大作,您講述了水的重要意義,談到了慢性脫水症與病源學的關係,我仔細查閱了您引用的參考文獻,尤其是刊登在《抗癌研究》(1987∶7∶971)和《簡明醫學科學》第1期的論文提到的文獻。
我發現,您引用的每份文獻都很恰當,它們有力地支援了您的假說,即:從溶質模式改換到溶劑代謝模式是非常必要的。我的結論是:您的研究和觀念具有革命性的意義。您提出的新觀念若能被醫學人士和公眾接受,將對公眾健康和醫療保健經濟產生重大的、積極的影響。因此,我將竭力宣傳您的重大發現。
致
誠摯敬意
巴理·S·肯德勒博士
曼哈頓學院
生物學副教授
紐約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