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必要性和有用性。
第一個假設:問題本身要比表現出來的更糟糕。
人在遭遇危機的時候,一般的反應是本能的抗拒,幻想事情不是真的,幻想糟糕的事情其實沒有發生,一切都會迴歸原來的秩序。
領導者如果也抱有這種想法,無疑會貽誤戰機,錯過第一反應時間。領導者應該保持敏銳的感覺,能夠一葉知秋,從細小的蛛絲馬跡中洞察可能發生的重大危機事件。
正當包不同、風波惡和丐幫二長老激戰不休的時候,蕭峰見杏子樹後奔出五六十人,都是衣衫襤褸,頭髮蓬亂,或持兵器,或拿破碗竹杖,均是丐幫中幫眾,跟著北方也有*十名丐幫弟子走了出來,各人神色嚴肅,見了蕭峰也不行禮。 。。
向蕭峰學習危機管理(3)
激戰正酣,蕭峰作為丐幫幫主,此時的注意力肯定是放在激戰上的,而不太會關注幫眾在禮節方面的問題。但蕭峰就從幫眾的這些不太起眼的舉動中,發覺了叛亂的苗頭。他的判斷依據是:這些人平素對自己極為敬重,只要遠遠望見,早就奔了過來行禮,可今日突如其來後,連“幫主”也不叫一聲?
包風二人戰敗後,蕭峰寬宏大量,準備放他們走。全冠清出來阻攔,神色間咄咄逼人,絲毫沒有下屬之禮。蕭峰已經驚覺事情不妙。就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就已經全神戒備,思索應變之策。等到變亂跡象較為明顯,他才能從容自如,否則,事到臨頭,哪裡還來得及思考完全之策?
一葉既落,就做好天下秋的準備,把困難、混亂、危險想得嚴重一些,並據此未雨綢繆,對組織,對領導者本人都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這不是盲目的悲觀主義,而是積極的現實主義。
第二個假設: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秘密,每個人最終都會知道一切事情的真相。
當危機已經不可避免地發生後,人們普遍傾向於隱瞞真相,卻不知道隱瞞是毫無意義的。如果你自己不能公開真相,那麼就一定會有人替你來公開真相。而他人公開的真相,未必就是真正的真相,往往是被歪曲、誤解的真相。同樣,想知道真相的人,一定有渠道來了解真相。紙是包不住火的,與其這樣,還不如自己來公開真相,把主動權把握在自己手上。
像新近發生的康師傅“水源門”事件和三鹿毒奶粉事件,廠家無一例外是先隱瞞,後辯解,最後把自己置於極其被動的位置,得不償失。
全冠清發動叛亂被蕭峰控制住後,白世鏡為了防範他巧言惑眾,準備將他就地正法以封其口。全冠清很不服氣。蕭峰卻給了他說話的機會,由此,蕭峰的身世之迷公之於世。
如果蕭峰心懷顧忌,殺人滅口,這個秘密能夠保持住嗎?肯定不能!事實上,在蕭峰自己知道這個秘密之前,丐幫內部早已經悄悄流傳了。但還是有人將信將疑,如果蕭峰躲躲閃閃,反而更讓人懷疑。
第三個假設:你和自己的組織對危機的處理將被別人以最敵對的態度描述出來。
蕭峰處理危機乾脆漂亮,他公開宣告:“全舵主能說得動這許多人密謀作亂,必有極重大的原因。大丈夫行事,對就是對,錯就是錯。眾位兄弟,我的所作所為,有何不對,請大家明言便是。”
心直口快的長老吳長風的態度非常能說明問題。他說:“幫主,你或者是個裝腔作勢的大奸雄,或者是個直腸直肚的好漢子,我吳長風沒本事分辨,你還是及早將我殺了吧。”
儘管蕭峰光明磊落,但就連最沒有心計的吳長風都是將信將疑,更何況其他早對蕭峰有成見的人呢?
第四個假設:在危機處理過程中,有關的人和事會發生變化。
危機既然發生,希望一切迴歸原狀是不可能的了。組織和個人都要視危機的發展程序的不同而付出相應的代價。
在丐幫內亂中,蕭峰離開了幫主的職位,張全祥、李春來等人丟了性命,全冠清本被驅逐出幫,卻又死灰復燃,最後反而掌握了丐幫實際的領導權。
在遼國內亂中,楚王死於非命,立了大功的蕭峰取而代之,成了南院大王。
危機過後,種種的人事變動當然是不可避免的,必須有人為危機的發生和結束揹負責任。
第五個假設:你的組織將從危機中挺過來,而且會因為經歷了考驗而變得更強壯。
這是領導者的信念問題。危機時刻,領導者承受了極大的壓力,如果沒有這種堅強的信念和對組織未來的信心,是很難熬過艱難時光的,更談不上激勵下屬,奮起反擊了。
遼國內亂過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