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他們可以做,你已經創出了品牌,應該學會讓自己緊繃的大腦稍微停一下。他每次都說好,過陣子就好好休息。說完了,還繼續老樣子,不停地工作。後來聽說他稽核報表時猝死在辦公桌邊,人很壯實,才五十六七歲。
所以,人要在適當的時候知道控制和調整自己的慾望,而不被慾望所控制,要學會放下,這樣才能活得從容自如。
最好的安心劑
“放下”實際上有兩個部分:一個要從物質層面放下,再一個要從心靈層面放下。
我們談的大部分都是物質層面的,但是真正“放下”還是要從心裡放下。我對“放下”的理解是,不要受“我”這個外在物質的約束——佛教叫空性,空性並不是說沒有,而是叫“無我”,就是說不要執著於一個永恆不變的“我”。
從我們生下來之後,在長大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有很大的慾望,我們實際上是活在強烈的慾望或者說是希望裡。一個人生到這個世界上,即使他自身條件非常不好,也有自己美好的希望。比如,沒有讀書的時候就希望能夠像哥哥姐姐那樣去讀書,讀書後上大學,想能夠讀博士那更好,接下來就希望擁有一個美滿的婚姻……人就是在這種期待當中過日子。這種期待,佛教裡叫“願力”。實際上,有的希望根本不會到來,也有可能因為人的想法而到來。
這些美好的想法促使我們因此而付出很多。在這種付出中,我們感覺很快樂。而有時候我們付出所得到的結果,不是我們所希望的那樣,這個時候就要學會去放下自己曾經的希望,面對現實。所以,放下就是要學會在自己為了希望付出的過程中,如果努力了得到了自然好,如果得不到也要懂得適可而止,平衡自己的心態。
我們老家的同學,好多人小時候讀書讀得比我好,後來有的當了農民,有的當了工人,有的當了企業家。當年班裡幾十個人,每個人都有美好的願望,都希望長大後能有個好工作、好的事業,而最後每個人的願力造就了形形色色的果。但是,如果努力了,上大學畢業後被安排的工作不一樣,即使是沒有考上大學成為農民了,也應該對自己的付出不後悔,都要正確對待,對現在所擁有的感到滿足,這就是放下。
放下,是要從心裡面去放下。放下,如果得法,就是我們最好的安心劑。
。 想看書來
讓過去隨風而去
讓人放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我自己的人生經歷中也有很多放不下的時候。
在1993年出國之前,我的夢想就是做一個傳教者,我要學會十種語言,所以世界上流傳最廣的語言——英語,我肯定要先學好。出國前我就開始背單詞。因為有個師兄是美國人,我跟他學了一些簡單的對話,英文單詞也背了很多。我的準備工作都做好了,沒想到一出國,接觸的全是華人。還有一個原因,我的第一個英文老師講的是有印度口音的英文,我當時還瞧不起人家,覺得我跟他學會學不準,就很排斥跟他學。這種排斥的心態,就是心裡沒有放下偏見;這種放不下造成的結果,就是我到現在為止英文都不行。這個不行不是別人造成的,是我自己造成的。有沒有遺憾?有遺憾,現在要學還來得及;但我最大的理想從1993年直到現在已經過了十多年了,還沒有實現。我不會因為這次沒有實現就有什麼內疚感,只是覺得沒學就是自己的錯,錯了有機會改就改,沒機會改那就算了吧。我的母語是藏語,起碼我把漢語學會學好了。我只讀過小學,我現在漢語講得還很不錯——雖然另外一邊我損失了,但是我把漢語給補回來了。
後來,有個朋友問我為什麼不好好去學英文反而學漢語了,我告訴他,全世界中國人最多,華人最多,信佛的大部分人是講漢語的,所以我要先把漢語學好。對我來講,如果我是個推銷產品的人,我的客戶大部分還是以中國人為主啊。
我雖然英文不好,但是我把我們廟裡的很多喇嘛都送到美國去讀大學、傳教。他們的英文很好了,用另外一種方式把我的遺憾補過來了。
所以,要學會不要因為暫時的阻礙而困擾自己。在願望沒有達成時可以變通一下,用別的方法。我已經努力過,不是沒有努力。如果沒有努力,那還是遺憾。
佛教的思想是這麼認為的:任何事情都是無常的,沒有任何東西永恆存在,每一時每一刻過去後就得學會放下。哪怕是一秒鐘之前剛剛發生的事,對現在的我們來講都已經是回憶。既然沒有一個永恆的存在,那麼執著於它幹什麼,就讓它隨風而去吧。
過去的事情,對我們現在來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