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部分(第2/4 頁)
”
燕秋晴苦笑道:“又說些混賬話。神雷玉府強手如雲,當年齊天大聖都奈何不得。你又能鬥得了多少。”
相傳孫悟空從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涅磐重生,直接殺上靈霄寶殿找玉帝理論。撞見當值的佑聖真君的佐使王靈官一場大戰難以取勝。玉帝得此喘息便調來雷部三十六員雷將入朝勤王。直到被西天佛陀降伏、孫悟空都沒能殺出重圍。因此神雷玉府的雷將非常得玉帝親重,這其中也有甚深淵源。
玉樞府長官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封神戰後一直由殷商重臣聞仲繼任。
這聞仲素有忠臣之名,在三界名聲不惡。觀其言察其行卻遠不是那麼回事。孔子說,殷有三仁。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聞仲大約是不足齒數。
忠之一義,前人敬若神明,今人嗤之以鼻。其中原本也有甚深意蘊,並非唯唯諾諾而已。
《忠經》上說,“忠者中也,至公無私”。四書章句說,“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
觀前言往行,盡忠之道大約也有三途。有天道之忠,有人道之忠。
尚書說,“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古來君主自稱天子大約便是由此而來,董仲舒作天人三策,陳天人感應之道,規勸君主順承天道,君主倘真能代表天道,忠君亦即盡忠於天道可無疑問。
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本之說由來已久,特為儒家所看重。《水滸》中阮氏兄弟唱道:“酷吏贓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古來又有許多告御狀的故事盡皆說明其人的思想中君主可為百姓的代表,君主倘真能代表百姓,忠君亦即忠於百姓。
尚書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則天道、人道也並無十分歧異。
晏子不死君難,曾如是申辯:“君為社稷死,則死之,若為己死,非其私暱,誰敢任之?”古來有隻忠於君主本人而為後世厭稱的,可不是太監之忠嗎?太監之忠不論其順逆天道,不管其傷殘百姓,只欲君主為所欲為,自己好從中謀利。趙高勸誘秦二世的人頭畜鳴,仇士良傳授秘訣說勿使君主親近儒臣,可謂是彰明較著的。
後人常說愚忠愚孝,而多不察其情實,不過淺見膚視罷了。
譬如聞太師此人,敬頌者有之,悲憫者有之,數千年來視聽難正,不知其不過是太監之忠,不值一哂。
當商紂暴虐之時,商容死諫,梅伯殖醢,就是之後興周紂伐的下大夫姜子牙也冒死除妖,誠如孟子所說,天下歸殷久矣,故家遺俗,流風善政,良士賢臣,比比皆是。而承荷託國之重,紂王都避忌三分的,專在太師聞仲。
當是時,手握兵權的有武成王黃飛虎和太師聞仲,而紂王單忌聞仲君臣皆知,原因便是黃飛虎是世代將門,資歷頂上來的並沒有十分本事,而聞仲是截教三代大弟子,修道五十多年,精通五行循術,兵法戰策,積功坐到當朝太師,位極人臣。孰輕孰重一目瞭然,無怪紂王敢逼反黃飛虎,又曾在午門對壘。
可說聞仲的一切都是以軍功得來的,是以此人太過迷信武力,行事作風簡單粗暴,根本不知道國家癥結所在。平亂回朝之後,似模似樣的提了十條建議,被紂王連消帶打便不了了之。
而聞仲在朝歌歇馬數日又揮師平叛去了,國家瘡痍滿目,當朝太師擁兵自重,窮兵默武,整日征討一些蠻夷之地。就算戰勝,更不能殖耕地,增糧秣,反而是勞民傷財,天下哪有這樣的糊塗忠臣?“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聞太師學道數十年,難道《道德經》都沒記熟嗎?
周文、武何許人也?三分天下有其二,尚不肯背商自立。孟津大會八百諸侯又旋即退去。秦王子嬰尚知道諸侯臨關亟去帝號以自保,聞太師坐視滿朝文武凋零,不規勸紂王修明內政,不為攘外必先安內之舉,反而倚仗截教同門左道玄奇以逆犯順,自尋死路,這是天道之忠嗎?鳳鳴歧山天命已改誰人不知?這是人道之忠嗎?炮烙大臣凌虐百姓何以熟視?
歸根到底,他維護的不過是截教在殷商的腐穢統治和他自己讓萬惡的紂王都顧忌的地位罷了。
這樣一個人居然在死後莫名其妙得人傳頌,也不想想他若僥倖成功了,中夏百姓豈不世世代代在截教商紂的淫威下匍匐顫慄。
而此人如今還高踞三界八部正神第一神雷玉府,坐著雷聲普化天尊的位置,一個助紂為虐的人居然來主持三界雷法,賞善黜惡,這不是很可笑嗎?
俗傳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