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部分(第3/4 頁)
重估價值——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必須是一場自發的運動——新的、未來的、更強大的——全都在場。只有一點,它們還沒有正名,還沒有正確估價,而且它們自身還沒有達到自覺。
是對已到手之物的一種勇敢的意識化和肯定——是擺脫陳舊估價的老套,因為老框子拼命貶低既得的一切。
〈9〉
悲觀主義乃是虛無主義的前形式。
〈468〉
偉大的方法論者:亞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兒、奧古斯特·孔德。
〈580〉
各種認識論(唯物主義,感覺論,理想主義)的基本地位,為什麼是估價的結果:因為,最高快感(〃價值感〃)的來源也決定著現實性的問題!
——肯定知識的標準完全是無所謂的,或者,是次要的,因為人們可以去看看印度的發展情況。
佛教一概否定現實性(表面性=苦難)乃是完美的結果,因為它不可證明、無法企及、沒有範疇,對〃自在世界〃是如比,對錯誤百出的繁瑣程式的認識也是如此。這一整套概念的獲取都是利用了這種程式。〃絕對的現實性〃,〃自在的存在〃是矛盾的。在一個生成的世界中,〃現實性〃始終不過是為達到實際目的簡單化,或者是粗糙不堪的器官產生的錯覺,或者是發展速度的差別性。
我們必須使存在與不存在相對立,〃生成〃的概念要加以否定(〃某物〃在生成),接下來的便是邏輯學對世界的否定和虛無主義化。
〈581〉
存在和生成。——〃理性〃,它在感覺論的基礎上發展,在感官偏見即信仰感官的真理判斷的基礎上發展。
〃存在〃乃是〃生命〃(呼吸)概念的〃概括〃,即〃人格化了〃,能〃想,發揮作用〃,〃生成〃。
對立面則是:〃非人格化〃,〃不生成〃,〃不想〃。這就是說:不要把不存在之物、非表面之物和死物同〃存在物〃對立起來(因為死的存在只能是也能生活的某物)。
〃靈魂〃,它把〃自我〃設定為原始事實;凡有生成的地方都要(植入靈魂)。
〈585〉
巨大的自我意識:它不是作為個體,而是作為人類意識到自身。我們意識自身,我們憶起自身,讓我們踏上羊腸小道和平坦大道吧!
A。
人尋求〃真理〃:(真理乃是)一個不自相矛盾的世界,不欺人的世界,不變化的世界,真實的世界——即一個沒有苦難的世界。因為,矛盾、迷惑、變幻乃是痛苦的原因!他不懷疑應該有一個存在的世界;他想尋找通向這個世界的途徑。(印度的批判:連〃自我〃也是虛幻的、非現實的。)
這裡,人是怎樣得出現實性概念的呢?——為什麼他正是從這裡派生出變幻、迷惘、矛盾等等痛苦的呢了……——
對一切既往的、變幻不定的、運動的東西的蔑視和仇恨。——凝滯物的估價從何而來?顯然,在這裡,要真理的意志只是對凝滯世界的要求而已。
感官受迷惑,理性糾正錯誤,因此,人們得出結論,理性是通向凝滯之路;最感性的觀念肯定離〃真實的世界〃最近。——大多數不幸來自感官,——感官是騙子、狐狸精、殺人犯。——
幸福只能寓於存在物中。因為,變幻和幸福是互相排斥的。這樣一來,最高的願望一心想同存在物合而為一。這就是通向最幸福之路的公式。
總而言之:本該存在的世界是有的;我們生活的世界是個錯誤,——我們這個世界不該存在。
對存物的信仰只表明一種結果。因為,原來的第一推動力就是對變化物的非信仰,對變化物的懷疑,對一切變化的蔑視……
哪一類人這樣反映呢?是非生產性的、受動的種類,一種對生活感到厭倦的種類。假如我們真能設想一種相反種類的人,那麼這個種類也許不必去信仰存在物了。因為,他們甚至會蔑視這種信仰,認為它是僵死的、無聊的、無足輕重的……
相信本該存在的世界是存在的,是真正有的,這是非生產性的人的信仰,他們不想創造一個應當存在的世界。他們設定這樣的世界已經有了,他們去尋找達到這個世界的方法和途徑。〃要真理的意志〃——乃是無力創造的意志。
認識,某物是如此如此:
行為,某物變成如此如此:�天性力度中的對抗。
虛構一個符合我們願望的世界。這是心理學的訣竅和解釋,目的在於把我們尊重的、令我們感到滿意的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