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1/4 頁)
加上金庸小說,影視改編、遊戲動漫等等產業的利益。現在金庸的版權,一年大約能帶給他300萬港元的收益。
如果全面開發金庸小說的版權價值,遊戲、漫畫、動漫、電影、電視劇全版權運營,每年至少能夠獲得3億元營業收入,以及不低於萬港元的利潤!
金庸一生苦心經營的《明報》,到頭來其實商業價值還不如他單槍匹馬寫的14部小說值錢!所以說,如果當年金庸選擇僅僅寫小說,而不經營報紙的話,可能會比現在還要富….,當然了,哪怕是金庸是明報的控股股東,但是明報是一家正規的公司。明報利益歸明報、金庸本人的利益歸金庸。這種公私分明,才使得明報具有發展的動力。
張少傑與倪匡交流了一番未來對於明報公司的規劃,這包括,明報從傳統的報刊出版行業,開始逐步轉型。
如若能夠轉型成功,那麼明報未來十年之後的主營業務,將會的經營手中掌握的各種文學作品的版權為主。
將旗下的作者提供的文字形式想象力,改編成為漫畫、動漫、遊戲、電影、電視劇、話劇等等各種形式,增加作品的價值和內涵。
一旦這種模式成功,中國文字,在全世界的影響力,將會大幅度的增強。因為,外國人或許是看不懂中國文字的內涵。
但是,文字改編成為漫畫、動漫、遊戲、電影等等方式,就會變得更加通俗易懂了!到那是時候,香港所有的文化、娛樂產業鏈變威一個強大的整體。那時候,小說產業、動漫產業、遊戲產業、影視產業,就再也不是孤軍奮戰,而是形成產業叢集,使得各大產業的內涵和創作力,威倍的增長….“我們還是老了,思路沒有你們這樣年輕人這樣活泛!”倪匡笑道,“如果真的做成了,我替今後的香港作家們感激你!”
張少傑點頭,他知道此時香港作者的境遇確實不容樂觀。香港傳統的出版業務,每年的規模只有五六億港元。發放給作者的總稿酬,不會超過5000萬港元。5000萬港元的稿酬能養活幾個文字工作者?
更何況,這5000萬港元的稿費規模,張少傑一個人估計都佔據1500萬了。倪匡、亦舒、金庸、李碧華、吉龍、瓊瑤等等名家的稿酬又是佔據至少1500萬。真正普通的作者,加起來大約只有2000萬稿酬。
平均一個作者要賺1萬港元,才能勉強過上和普通人一般的生活。那麼,意味著整個香港最多能夠養活2000名文字工作者。事實上,這個資料還會更低。因為出版物、報刊上發表作品的八成以上是兼職的。
中流砥柱的職業作家,有兩三百人就不錯了萬人口的城市,只能有兩三百名作家,能夠靠文字維持生計,比例應該是相當可悲的!
要知道60年代和70年代的香港,那可是文風鼎盛,文學作品層出不窮的時代!才過了沒有多久,香港新的作者越發稀少….,無論如何,文字是一切娛樂產業的基礎原料一一就和發展鋼鐵產業,需要有足夠的鐵礦石一樣!
想要娛樂、遊戲、動漫產業發展起來,必須要有大量的優質文字!
張少傑想要實現自己心中的文化娛樂產業的宏圖,就一定不能讓此時香港的小說創作資源出現短板!因為,要等到內地的作家群體,真正開始迴歸小說的本質一一“娛樂大眾”這條正確的道路,要等太久了…,.
(未完待續)
141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
明報工業中心。
張少傑剛剛前來,到《武俠與歷史》編輯部找胡波閒聊一陣。
胡波對於《武俠與歷史》的主編位置做的比較起勁。
尤其是在《武俠與歷史》今年舉辦大量的作家交流、培訓活動,帶動了香港大量的新老作家的創作激情。
胡波也因此獲益,至少他能夠看到大量的好作品了。
《武俠與歷史》的編輯部,以前只有20多人,現在擴編到了50多名編輯、員工,每週收到的稿件,也是成百上千計的。
“今年的武俠小說市場,比往年熱鬧多了!”張少傑感慨。
“呵呵,你的《大唐》立下了汗馬功勞!
如果不是《大唐雙龍傳》啟用了市場的人氣,武俠小說行業和以前那樣死氣沉沉,也許《武俠與歷史》雜誌用不了幾年就停刊了!”胡波笑了笑,“對了少掌門……’
張少傑苦笑道:“胡大少,你就別調侃我了。據說,新聞女王有意讓你管理星島報業呢。話說,要是你願意,星島報業太子爺都可以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