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部分(第2/4 頁)
,在車禍發生之前,他就已經死了。”
慕森接道:“死者脖子裡的筆我已經看過了,是考試專用筆。你們應該知道的吧?”
眾人恍然大悟的看著慕森,幾乎異口同聲的說:“那個人……是學生……?”
“對,學生。高考之後的學生。因為小學生和中學生想要如此理性的制服被害人並縫合嘴唇,有點兒不切實際。而且從那支筆來判斷,也是高考的可能性比較大。我們現在要找的,就是一個身高175到180之間,體型適中,長相老成,悶悶不樂,而且還有可能帶著近視眼鏡的高考畢業生。也許,他落榜了,也許,他的成績和他預想的出現了偏差。總之,在過去的幾個月裡,高考成績是他爆發的導火索。一般初次殺人的人,都不會在爆發點殺人。而是要經歷一小段時間的沉寂,隱忍,糾結,掙扎。最後,外界因素的稍微刺激,都能讓這顆隱忍多時的炸彈爆炸。如果不出意外的話,二十四個小時之內,一定會出現第二具嘴部縫合的屍體。所以你們要快,要用最快速度爭取救下第二個被害人。”
“慕……慕神探啊,我想問問,兇手為什麼要縫上被害人的嘴?還有,他下次還是會用筆來殺人嗎?我總覺得這種東西……不專業的話,殺死人的機率很小。”一名警員誠惶誠恐的問道。
慕森很認真的解釋著說:“他用筆殺人,可能只是因為當時手邊最合適的兇器只有筆。他下一次作案會用什麼,現在還不能確定,不排除更換兇器的可能。隨著這場大車禍的刺激,他應該更加喜歡上了有人死去的感覺。之前,也許還需要某種刺激他才會衝動殺人,但是現在,他不再需要什麼強烈刺激了。他縫上被害人的嘴,是因為他想要安靜,沉默。所以你們現在要儘快找到這個‘沉默者’。”(未完待續。)
第五百四十三章 可悲的假設
吳隊長知道,這一次事情可能會很嚴重,孩子犯案,始終都是他心頭的“大忌”。兇手人群範圍的特殊,決定了這個案子本身的特殊性。
眼看著一個又一個原本可能成為國之棟樑的學生們,屢次犯下一樁樁震驚全國的大案,吳隊長也開始漸漸感覺到了這個社會“病態”的嚴重程度。
所以他把自己手底下的人全部都撒了出去,按照慕森說的那種方式,去各個學校尋找符合慕森側寫的學生。儘可能的,去避免再一次傷亡。
慕森還說,這個年輕人極有可能是那種成績很穩定,很好的學生。吳隊長不太理解,為什麼犯錯的總會是一些“好孩子”?那些平時在老師和家長的眼睛裡的“壞孩子”反而不會出什麼大事。充其量早個戀,打個架,極少數會真的出什麼大格。
對於這種現象,慕森也是有他自己的理解。
“你們眼中的壞孩子,淘氣,叛逆,心性不定,不聽話,不好好學習。但是這所有毛病也同時造成了另一些現象,比如,玩心重,壓力小,沒有犯罪頭腦,對本身成績或者別人眼中,口中的評價和認可持有一種無所謂的態度。這種情況下,雖然很難有特別高的學業成就,但是這種人絕對不在每年跳樓自殺的學生當中。
相反,那些成績優異的,為人榜樣的,老師和家長給予期望都特別高的,反而會有很嚴重的心理問題。因為他們從小就被教導必須要刻苦努力,必須要拿第一,必須光耀門楣,甚至還有一些家長會動用暴力或冷暴力的方式來處罰這類孩子的偶爾失誤。可想而知,他們年輕的心靈將會遭受多大的壓力和打擊。
說實話,我認為,在年輕的學生時期,正常心理發展狀況本應該就是貪玩,簡單,一點點調皮,一點點不知天高地厚。這些毛病全都沒有的話,那就是成年人了,就不是孩子了。在一生中本該最無懼無畏,輕鬆快樂的階段,承受過多的壓力,恐懼和包袱,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健康。所以才會造成了那麼多看似不是壞孩子的孩子,走上了各種各樣的絕路。”慕森很平淡的說著,不過眼神中的光芒是冷的。這種案件的發生,也同樣是他最不想看到的。
莫子棽在一旁淡淡的接了句:“每年的高考季,考試季,在我們看來都是一個新的自殺季。每年因為這個原因自殺的學生在兩千人以上,因為落榜而從此墮,落最後走上犯罪道路的人數比這個數字還要龐大的多。多到你想不到,不敢想,沒法信。”
吳隊長對慕森和莫子棽的言論表現的相當吃驚,他也有孩子,他身邊也有很多的孩子正在努力學習實現夢想。他一直認為這是一件好事,一直覺得學生時代是沒有任何苦惱可言的。卻沒想到,真拿出這種資料出來擺一擺,竟是如此的驚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