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4/4 頁)
傷懷倍至,以示告慰。”
眾人不解,文安顯然是個年號,但卻不知道是那個皇帝,中原地區的也不像,但在這個西南偏遠的地區,竟然用著正宗的楷書,像這種字型,一般只有中原的地區才會有的,當然如果是少數民族學習漢文化這種可能也是存在。根據字面意思,大概是在文安這一年,一個叫淳的在這裡為他的愛人修築了這個古墓,並在其中安放了石棺,作為紀念。
然而這個“淳”又是誰,自然沒有人知曉了。
希圖雅好奇的看了半天這幾個字,搖頭嘆息,“莫不是大理國的風流王爺段正淳。”
他的一句話提醒了眾人,凡是看過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的都應該知道段譽的那個風流成性的老爸段正淳,鎮南王也,處處流情,沾花惹草,在大理的歷史上也算一個響噹噹的人物。
雖然是小說,但大理的歷史上確有人,據說還當了十三年的大理皇帝,遠不是小說裡說的那樣,直接傳給了段譽。
希圖雅解釋道,“我查過大理的歷史,上面確有記載,風流王爺鎮南王段正淳的確在高升泰之後做了十三年的皇帝,在文安四年,禪位為僧,直到老死。石壁上的文安就是段正淳的年號,由此可推斷是他立得墓。”
他的話不無道理,這裡是西南地區,歷史上屬大理管轄,做墓者是“淳”,又是在文安年間,故和歷史相吻合,但看過《天龍八部》的都不曾聽說過這個王爺有個叫憐花的愛人,不免奇怪,可誰都知道,他風流成性,情人無數,一個不知道的憐花也不足為怪。
果然,石壁的測出仍有文字,陳建成繼續念道,“文安四年,淳回此,思愛妻憐花,三日將赴大寺,禪位於愛子譽,故拜別。”
牆壁上正如希圖雅所說,段正淳于文安四年出家為僧,傳位於兒子段譽,這裡正是他在出家為僧前來和愛人道別的,由此可推斷這位叫憐花的女人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不難想象,當初他的愛人死,這個王爺是多麼的悲傷,一年後終於還是看破紅塵,出家為僧。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