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部分(第1/4 頁)
淑嘉被她一提,就想到了弘旦了,臉上也是很不自在。她一直因為自己能生,對於宗室裡頭正室生子困難這件事情沒什麼太深的感觸。沒想到年紀漸漸大了,對於這個“風尚”然有了切膚之痛。
寧蕙的想法太正常了,如果赫舍里氏還生不出孩子來,淑嘉是絕不樂意兒子隨便跟個女人生孩子的。必也要千挑萬選,再擇一側室給弘旦的。母親的個人素質直接影響孩子,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在這個時代,出身好一些的女孩子,受教育的程度也高些,對孩子更有積極影響。
淑嘉、寧蕙是為兒子發愁的,榮憲是為女兒發愁的,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苦笑一聲:“兒女都是債啊!”
另兩個人還眼巴巴地看著淑嘉,淑嘉道:“你們說的我都知道了。”
————————————————————————————————————————
有了榮憲公主與寧蕙來求情的事情,淑嘉在避暑山莊住得就不甚痛快。風景再好,心情不好也是白搭。她放在坤寧宮裡留守的頭子就是紅袖,紅袖本人識字,還配了個識字的小太監跟著,隔幾日便有訊息傳來。
走的也是正大光明的路子,寫好了信,火漆封口,轉到東宮,弘旦就用驛馬給傳到了承德。紅袖的每封信裡,寫的都是皇太子夫婦琴瑟和鳴,同樣的,每一封信裡都沒提到東宮有喜。
看得淑嘉好不哀怨。
與淑嘉的心情相反,胤礽卻是情緒高漲的。
“盛世滋丁,永不加賦”,為這個皇帝賺足了口碑。萬民擁戴,乃是實情。這個滋丁,是從長泰元年算起的,幾年前雍王就奉命括隱,那裡候手裡的資料就是劃到長泰元年。以這一年的數字為基準,確定了各種計算方法。
每一道詔,提起來的就是他的年號,與這樣愛惜民力的內容相映生輝,必能使他這個皇帝光耀史冊。
半年下去了,只聽到好的聲音,一絲反對意見也無,胤礽心裡不是不得意的。然而,他在給三織造的信裡,卻是連哄加騙的:“凡事有利即有弊,新法亦如是。爾為朕之耳目,豈可欺誑於朕?永不加賦之推行,有行弊處,爾可直言。”
才半年光景,大多數人對於這個政策的體會還停留在表面意思上呢。此時文盲率高,民眾獲悉政策的途徑也有限,只聽到許多人說好,也就覺得以後生孩子不再加稅是件好事。即使有弊端,也不是馬上體現的。如果馬上體現,就只能說明,決策者制定政策的時候腦子擰筋兒了。
三織造一齊上折,皆是惶恐請罪,然後小心地解釋:真的是大家都說好。
胤礽有了信心,下一道詔令,就是挾此萬民擁戴之勢,對官場動手了。 憑良心說,他當太子的時候也算是這風氣的受益者。他家生活費有很多都是底下孝敬來的,光憑工資那些人是絕對出起這麼一大筆錢的。當然,咳咳,那都是過去的事了。現在太子變成皇帝,他要改革了。
也是因為有了鹽稅的增加與戰事的結束,胤礽手裡有錢、有了底氣而已。眾所周知,推行新政,執行力是極為重要的。王安石變法,中有不少好法,王安石之本心也是為國為民,只因執行的官員有問題,弄得萬人唾罵。胤礽讀史,對此便頗有感觸,兼之眼下整治確實有不少問題,正該整治一番。
京中雍王、弘曈與施世綸等聯名上折,把最終計劃確定了下來。弘旦、馬齊、李光地加了備註,請求先進行試點。胤礽一定是故意的,他之前把李光地的學生楊名時調到了雲南當巡撫,此時,試點就是從雲南開始。做了許久的套兒,把李光地這個老狐狸給套了進去。
胤礽的計劃早就開始了,早在他提拔李光地的幾個學生的時候,就為此打下了伏筆。他還計劃著,用這些理學名士“為民請命兼為己求名”的心理,等會兒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當差的時候,還用他們。
這稅制改革,主要還是漢人,即官方所謂“民人”為主。要知道,八旗是不納稅的。而地方上,做官的主體還是漢人。在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地方官們大部分還是透過科舉考試考上來的公務員。在這個時候,弄一個學術界的頭頭過來當牌子,拖他下水,實在是個英明的決定。
對於李光地來說,他的學生成了執行新政的急先鋒,說他不支援,誰信?他李光地又不能跳出來反對這個於國於民皆有利的政策,只有捏著鼻子認了。徹底被拖下水,李狐狸唯有苦笑,寫摺子表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胤礽唇邊一抹奸笑,連刷兩道聖旨:其一曰火耗歸公,確定全國火耗銀子只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