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2/4 頁)
的正宗武藝能打下個“全國第一武士”的頭銜,從此便鯉魚躍龍門身價不凡了。
根據《第一屆全國武術考試對陣寶錄》所載,歐陽秋是賽前極為各地慧眼方家看好的一名武士。其所習螳螂拳絕技更是源遠流長的一門武術。最早的祖師羽化真人首創的拳法,其名並非螳螂,而是一套叫“登仙步”的身法。羽化真人授徒姓王名朗,藝成之後王朗自行前往少林寺搦戰,不料叫一個看山門的小僧給一巴掌打出寺外。王朗既羞且忿,只道天地之大卻再也無處可以容身,便終日在少室山前徘徊,好似瘋痴了一般。忽有一日,王朗在一柳樹下發呆,見一螳螂捕蟬,用盡各種彈跳進退的巧姿妙式。王朗遂悟出一套綜合了十二種基本招式的拳法,分別名之曰擻、採、掛、叼、進、崩、打、黏、輾、貼、靠、勾。再由這十二招相互的貫連分合,創出一門可以連綿不斷的攻守身步。從此王朗便在少室山前結廬而居,一住三年,其間晨昏勤研、朝夕苦練,終於得一大成。當他再闖山門之際,一路從山門打過碑林、天王殿,再沿著緊那羅殿、香積廚打進東禪堂,眼見就要從法堂東側打入方丈室了。而王朗只用了騎馬式、蹬山式、坐虎式、坐盤式、虛蹈式、虎頭式、機式和寒雞式等八個身法。日後這襲破少林的八式便另成獨特的一支,謂之“八步螳螂拳”。自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少林建寺之後,這一千一百年來,王朗是第一個赤手空拳打進法堂之後的人物。倘若當時王朗再展絕學,方丈室之後便隻立雪亭、佛祖殿以及由左右地藏殿和白衣殿所翼護的毗廬閣了。這些地方原本沒有武僧守衛,因為在事實上也沒有守衛的必要。但是王朗行過法堂和方丈室之間的院落之時,不知怎地,忽然打個踉蹌,當下心頭一緊,忖道:凡事滿招損、盈為患,這少林禪寺畢竟是名山古剎,豈可於旦夕之間盡汙其令譽?是以掉臂旋身,從容而去。這是明朝末年間事。之後王朗傳徒於丁宇宙、升霄道人,二徒又分別傳藝於李二狗、李三剪。這李二狗和李三剪都是山東棲霞縣、萊陽縣在地的農家子弟。丁宇宙和升霄道人之所以將螳螂拳精義妙法盡授此二人,不外是因為這兩個農民天賦異稟,生就一雙極為修長且粗壯的腿子,最是修習螳螂拳的上好材料。但是,也正因這樣顧慮,遂使螳螂拳有了兩個限制。其一是這套拳法多隻在魯東農鄉一帶傳衍,成為一種地域性和階層性十分明顯的武學;其二是身形不夠高大,或者身形雖然高大,但是雙腿不夠修長粗壯者便無緣修習。如此,便不像太極、八卦、六合、形意乃至少林等武術那樣普遍受到世人矚目。
李二狗這一支又在魯東傳了十四代,得“近五尊”而大興。“近五尊”分別是馮環義、姜化龍、梁文超、王榮生和範旭東。其中馮環義功夫最稱紮實,卻懶得在江湖上行走,中年之後竟在嶗山修真,當起道士來。這馮老道平生最得意的徒弟也有兩個,一個叫衛笑堂,原籍山東棲霞縣荊山鄉東杏村,二十三歲投軍任武術教習,二十六歲已名滿天下,應山東旅滬同鄉會之聘至上海法租界開館授徒。其間又從精武體育會的吳鑑泉學太極拳,內外兼修之下,拳術已臻爐火純青之境。一九五年,衛笑堂取道韓國到臺灣,在臺北植物園空地教螳螂拳,弟子有千人之數,稱一代大宗師。
至於馮老道的另一個徒弟——其實比衛笑堂還要早入門的——便是歐陽秋了。這歐陽秋原本想要在那全國武術考試上露一頭角,不意卻在初賽首戰時對上了北京自然六合門名師萬籟聲。歐陽秋一記掃腿教萬籟聲轉身躲過,下襠門戶大開,忙要護住下陰,臉上卻捱了萬籟聲一“通天炮捶”。此事前文已經表過,正所謂,高手過招,點到為止。歐陽秋給一拳打出七八尺遠,脫落三枚大牙——便從那一刻起,多少武林中人再也不復記得歐陽秋的名號了。
不過,常言道得好,天無絕人之路。這歐陽秋才上擂臺不到一分鐘便鎩羽落敗,其下場卻比第二場因手傷而見負的萬籟聲要奇得多——如果就習武求進的角度來看,歐陽秋也幸運得多。
話說歐陽秋敗陣下來,含著一嘴不斷湧起又吐出、吐出又湧起的鮮血,一步一步踅回下榻的小客店。正發愁該如何面對妻兒的當口,但聽身後傳來嘿嘿幾聲冷笑。歐陽秋一回頭,睇見一個二十有餘三十不足的長身大漢。這大漢非但身量高,胸腔腰腹也十分之肥碩,比之六尺有餘的歐陽秋猶高出了半個頭。這還不足為奇,奇的是這大漢手上還挾著一雙銀鑄的筷子,一面朝歐陽秋稍稍欠了欠身,臉上掛著自來笑,一面把那兩隻筷子夾打得鏗鏘作響,彷彿要同歐陽秋說些什麼,卻又像在等著他先開口。歐陽秋原本為那打擂敗戰之事氣惱,肝火不擇毛孔朝外冒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