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頁)
序:他就是要讓你目瞪口呆
文/李海洲
或者是因為我那本有些臭名昭著的小說,或者是因為這些年曾經在網路上兇猛的廝混和胡亂於酒後扔下的悶棍文章,生於70年代的我得以有機會擁有一批一出刀就十步殺一人的80後文字兄弟。儘管他們比我更晚一些面對月光、肉香和用文字的軟肩去聒噪和承擔世界的機會,但他們真實、獨特、自由的作品卻總是讓我暗含一份敬意………那是橫筆立馬,拿下生活和經驗主義沉痾的一群。而當這群人中充滿文字異數的韓放帶著《不要尖叫》撞開重慶襲人夜晚的時候,我突然感覺到31歲的李海洲已經老了,老到沒有了率真、莽撞,沒有了自由言說和提起筆作刀槍的年齡了。 這之前我閱讀過一部分韓放的詩歌………那是一個文字戰士在解決日常生活裡的某些懸崖。而當我讀完他的第一部長篇,我發現以前的懸崖已經被韓放解決成了一群人,甚至整個80年代人的心靈懺悔史或另類生存現狀調查。儘管韓放的小說少了同齡段作家的華麗妖媚、青春夢想,而多了與他年齡極不相稱的風塵、磨難和頹廢,但正是這樣的作家和小說,才能讓生活於80年代而目前又處於社會中、下游的青年,於很大程度上在這本書裡找到自己或多或少的影子。必須要承認,這就是一本好書的力量,當你在翻閱他的時候,你會鼻尖冒汗地想到,那是自己曾經有過的故事和經歷,那裡有自己和自己身邊人的青春和一地嘆息……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韓放帶來了什麼:一群真實而讓你目瞪口呆、心跳加速的青年像盲目的魚群游到你的眼底,他們在愛情的自由和卑微中抖下鱗片和慾望,然後在時代的灰塵中悄無生息地迷亂、呼吸,甚至絕望………但他們不會尖叫,疼痛只在心裡,需要自己去面對和承擔……
從某個角度上來說,70年代和80年代的人群有很大的共性,但80年代人更多的是處於社會和經濟轉型的關鍵部位,他們將更多地承擔前無古人的生活、世相以及情愛迷茫。而涉足並深陷其間也許是迷茫後選擇的另一個重要落差。如你所看到,殘酷的韓放沒有選擇風花雪月,也沒有選擇香港勵志片般的素材去賺取票房,而是選擇了一群在肉慾和寫字間裡無所適從的悲情打拼故事………其間彷彿讓我看到了曾經年少的金斯伯格狂亂和咆哮著衝向自己發黴的青春期。這其實是一種帶著社會學家良知的寫作,儘管當我們面對韓放所展示的昏沉世界時內心會小小地抽一下筋,或者發出一聲歐化的尖叫和目瞪口呆。但我們知道,藝術地寫出某個底層的生活狀態其實是一個優秀作家所必須具備的社會責任感。而身處這個繁華而奇怪的時代,你有做秀和抵抗的權利,更有〃含淚的面對和批判是為了深沉熱愛〃的選擇。從這個角度而言,年青的韓放有著不年輕的氣度和苦難心理,他的寫作就是要讓學究們和同齡人群大驚失色目瞪口呆………其實在我看來,優秀而在文字上殘酷的韓放只是想以混裝版的《洛麗塔》的形式,讓我們對一代人和一個社會層面的記錄和了解趨於全面。
回到小說的閱讀上來,這其實是一本充滿了閱讀快感的小說。《不要尖叫》體現了作為思想者的詩人和一個小說家的敘述力量的完美結合。但我們知道好讀的小說往往會有一種淪為通俗小說的危險,比如朱文的《我愛美圓》或者耶利內克的《情慾》………毫無辦法,這就是我們的讀者素質。所以當韓放在期待鮮花的時候也許已經做好了照單全收雞蛋和番茄的考慮。但這樣說的時候我發現我好像又錯了,像韓放這般充滿有知而無畏的作家也許從來就沒有考慮過讀者問題,因為精英閱讀只屬於同謀者,韓放大大咧咧地走過來,扔磚頭般扔出他的小說,當你在目瞪口呆或者百般猜疑的時候,他沒準就在一邊冷笑。這就是80年代作家的可愛之處,內心的社會責任感其實就掩藏在那張年輕而玩世的面孔之下。
實際上,在本書裡,關於〃現代人對文明的異化〃和〃更年輕一代人群之間人與人的孤獨〃也很能夠激發起閱讀者的興趣。這當然要期待有心者的進一步閱讀。而最後我還想饒舌提請大家注意的是韓放隱藏於文字之內的寫作野心,那就是要像偉大的里爾克在《墓誌銘》裡寫下的那樣:樂意在這麼多眼瞼下做前無古人和後無來者的睡夢。………現在,已經到了評論者退場的時候了,下面請讓我們隨意地翻開書頁,翻開一個80後年輕寫作者和這本長篇帶給我們的一次尖叫和目瞪口呆。
2005年5月1日於重慶
引 子
有朋友問我:韓一漂,假如你行走在森林中,你希望你面前出現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