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高官:大米市場年內將出現好轉》,載《第一財經日報》, 20080411。)
《第一財經日報》:就聯合國糧農組織目前掌握的情況,在您看來,本輪大米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何昌垂:對此問題有各種說法,但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目前大米價格上漲的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並不是像有些人所說的是由於中印糧食需求的上升而促成的。
首先,農業生產成本的上升,明顯源於石油價格的上漲。
第二個原因是,災害性天氣所導致的農產品總產量下降。
第三個原因在於,全球穀物庫存的急劇減少。
發展生物能源對國際糧食市場價格也有衝擊。
當然,我們也注意到,目前出現了一些囤積現象和投機行為,引起了市場不必要的恐慌。【連結】何昌垂,博士,FAO助理總幹事兼駐亞太地區總代表。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唯一可取還是需要謹慎?(2)
何博士在採訪中談到,國際油價2002—2007年上漲了4倍,由此導致化肥價格上漲了2倍。化肥在農業成本中所佔比重達到10%以上,因此油價推升了農產品生產成本,提高了農產品運輸成本,從而導致了糧價的上漲。他還從自然災害導致減產、出口國限制出口而進口國增加採購力度等方面進行了分析。
看來,糧食危機之所以產生,有“天災”的原因,但更根本的原因是“人禍”。
第一,美國與伊拉克之間的戰爭,直接推高了世界石油價格,石油價格從戰前的25美元/桶漲到2008年底的100美元/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在《三萬億美元的戰爭——伊拉克戰爭的真實成本》一書中深入分析了這個問題,指出,美國發動的這場戰爭,由於推高了世界石油價格,給全球經濟體帶來了萬億美元的直接成本,這些成本由全球經濟體承擔。石油成本的飛漲,推動了化工產品價格、運輸價格,從而推高了全球糧價。
第二,美國發展生物能源對國際糧食市場產生了衝擊。美國為減少對外石油依賴,大力發展生物能源計劃。按美國目前的技術水平,一輛最普通的家用吉普加滿一箱油需耗用200公斤玉米,相當於非洲窮國布吉納法索一個成年男子一年的口糧。2007年美國所產玉米的27%變成了乙醇;2008年用於生物燃料的玉米數量上升到玉米產量的28%,達到1�14億噸。按照美國的《新能源法案》,美國還要大幅度增加生物能源的使用量,到2022年生物燃料的使用將達到6億噸。生物柴油迅猛發展則消耗了大量植物油資源。歐盟也是生產和消費生物柴油的主要地區。歐盟生物柴油的消費量2005年為303萬噸,2006年為544萬噸,2007年為690萬噸,2008年達到1 154萬噸。歐美的所謂“生物燃料”燒掉了相當於5億人的口糧。聯合國官員就此嚴厲抨擊,即使美國產出的所有糧食全部轉化為生物燃料,也僅夠全美18%的汽車所需,因此使用糧食生產燃料是一項“反人類的罪行”。(參見江湧:《直面世界糧食危機:一場“沉默的海嘯”不期而至》,載《求是》,20080704。)
第三,金融資本推波助瀾。華爾街當然是箇中高手,在世界石油供給和需求並無明顯變化的情況下,他們能夠在12個月中,把石油價格從70美元/桶推高到140美元/桶,他們也能夠在供需沒有發生明顯變化的情況下,在一年中把大米價格從200美元/噸推高到500美元/噸。在糧價最瘋狂的2008年3月,作為全球大米價格基準的泰國大米,頭一天的價格還是580美元,第二天的報價就能達到760美元,一夜之隔價格就能上漲30%,最後逼近1 000美元大關。
第四,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對農業的大量補貼,嚴重傷害了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生產。從2002年美國透過的為期五年的農業法案來看,美國每年對農業的補貼高達數百億美元。歐盟也不例外。這些國家高額的農業補貼使得它們的農產品可以以非常低廉的價格向發展中國家傾銷,從而壓制發展中國家本身的糧食出口和貿易。非洲聯盟委員會主席科納雷曾指出:“富國對農業的補貼是發展的障礙,它削弱我們的經濟,讓我們的農民變得越來越窮。”他說,農業是帶領非洲走出貧困的唯一途徑,現在卻遭到富國產品入侵的嚴重打擊。世貿組織總幹事拉米在談及目前的糧食危機時也承認,富國的農業補貼扭曲了農產品貿易,傷害了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生產。(參見《追溯全球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