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部分(第1/5 頁)
心愛的木工不理?把手一揮,說道:“別來打擾,你瞧著辦去
吧。”於是魏忠賢就去瞧著辦了,越來越無法無天。
朝裡自有一批諂諛無恥之徒去奉承他,到後來,魏忠賢
成了實際上的皇帝。熹宗是“萬歲”,有些官員見了魏忠賢叫
“九千歲”,表示他只比皇帝差了一點兒。到後來,個人崇拜
更是大張旗鼓,搞得如火如荼,全國各地為魏忠賢建生祠。本
來,人死了才入祠堂,可是他“九千歲”老人家活著的時候
就起祠堂,祠中的神像用真金裝身,派武官守祠,百官進祠
要對他神像跪拜,那是貨真價實的個人崇拜。
魏忠賢本來是個無賴流氓,年輕時和人賭錢,大輸特輸,
欠了賭帳還不出,給人侮辱追討,實在吃不消了,憤而自己
閹割,進宮做了太監。他不識字,但記性很好,是個完全沒
有受過教育的賭棍。當世第一大國的軍政大權卻落在這樣的
人手裡。
熊廷弼在遼東練兵守城,招撫難民,整肅軍紀,修治器
械,把局面穩定下來。他所接手的那個爛攤子,給他整頓得
有些像樣了。滿清見對方有了準備,就不敢貿然來攻。但朝
裡敵對一派的大臣卻來跟他過不去,不斷上奏章攻擊,說他
膽小,不敢出戰;說他無能,不能盡復失地。於是朝廷革了
熊廷弼的職,聽候查辦,改用袁應泰做統帥。
袁應泰是第一流的水利工程人才,一生修堤治水,救濟
災民,大有功勞。他性格寬仁,辦事勤勉,打仗卻完全不會。
滿清努爾哈赤得知熊廷弼去職,大喜過望,便領兵來攻。袁
應泰率軍應戰,七萬兵大潰。清兵佔領瀋陽,又擊破了明軍
的兩路援軍,再攻遼陽。明兵又大敗,滿兵取得軍事要塞遼
陽。
軍事局勢糟糕之極,朝廷束手無策,只好再去請熊廷弼
出來,懲罰了一批上次攻擊他的官員,算是給他平氣。可是
兵部尚書張鶴鳴和熊廷弼意見不合,只喜歡馬屁大王巡撫王
化貞,囑咐王化貞不必服從熊廷弼指揮。
王化貞向朝廷吹牛,只須六萬兵就可將滿清一舉蕩平。朝
廷居然信了他的。熊廷弼極力認為準備不足,不可進攻。兵
部尚書卻一味袒護王化貞。於是王化貞領兵十四萬出戰,一
交鋒全軍潰沒。清兵攻佔堅城廣寧。總算熊廷弼領了五千兵
殿後,保護難民和敗兵數十萬退入山海關。朝廷不分青紅皂
白,將王化貞和熊廷弼一起逮捕。張鶴鳴免職。
到這時為止,明清交鋒,已打了三場大仗。每一仗明軍
都是大敗。
明兵的戰鬥力固然不及清兵,但也不是不能打,不肯打。
每一個大戰役,總兵官都陣亡,副將、參將也大都陣亡。明
兵人數都超過清兵數倍,武器更先進得多,有火器。三個大
戰役的失敗,主因都是在於軍隊沒有準備、缺乏訓練,以及
主帥戰略不當,指揮錯誤。軍務廢弛,士氣低落,當然也是
由於統帥失責。
以中國之大,為甚麼經常缺乏有才能的統帥?根本癥結
是在明朝一個絕對荒謬的制度:由文官指揮戰役。
這個制度的根源,在於皇帝不信任武官。明朝皇帝不信
任武將,怕他們手裡有了武力,就會搶奪皇帝的寶座,先是
派文官去軍中監視,後來索性叫文官做總指揮,到後來連文
官也不信任了,於是再加派太監作監軍。太監既是皇帝的心
腹親信,另有一樣好處,太監沒有兒子,篡位的可能性就很
小。做了皇帝而不能傳於子孫,做皇帝的興趣就大打折扣了。
明朝御史的權力很大,有權監察各行政部門。大學士代
皇帝擬的聖旨、六部尚書所下的決定,御史都可放言批評,而
且批評經常發生效力。皇帝派去監察武將的“總督”、“巡
撫”,後來就變成了總司令、總指揮。
但要做到御史,通常非中進士不可。要中進士,必須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