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第4/5 頁)
《明史·滿桂傳》:“桂椎魯甚,然忠勇絕倫,不好聲
色,與士卒同甘苦。”《明史·趙率教傳》:“率教為
將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勞而不懈,與滿桂
並稱良將。二人既歿,益無能辦東事者。”
②袁崇煥奏章中說滿桂“意氣驕矜,謾罵僚屬,恐壞
封疆大計,乞移之別鎮,以關外事權歸率教。”
③《明史·袁崇煥傳》引述他的奏章:“陛下以關內外
分責二臣。用遼人守遼土,且守且戰,且築且屯。屯
種所入,可漸減海運。大要堅壁清野以為體,乘間
擊瑕以為用。戰雖不足,守則有餘。守既有餘,戰
無不足。顧勇猛圖敵,敵必仇,奮迅立功,眾必忌。
任勞則必召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則勞不著,罪
不大則功不成。謗書盈篋,毀言日至,自古已然,惟
聖明與廷臣始終之。”
七
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接位。
皇太極的智謀武略,實是中國曆代帝皇中不可多見的人
物,本身的才幹見識,不在劉邦、劉秀、李世民、朱元璋之
下。中國歷史家大概因他是滿清皇帝,由於種族偏見,向來
沒有給他以應得的極高評價。其實以他的知人善任、豁達大
度、高瞻遠矚、明斷果決,自唐太宗以後,中國曆朝帝皇沒
①
有幾個能及得上。
努爾哈赤是罕有的軍事天才,這個老將終於死了,繼承
人是一個同樣厲害的人物。皇太極的軍事天才雖不及父親,政
治才能卻猶有過之。袁崇煥所受到的壓力一點也沒有減輕。
皇太極接位之時,滿洲正遭逢極大的困難。努爾哈赤新
死,滿洲內部人心動盪。努爾哈赤遺命是四大貝勒同時執政,
行的是集體領導制,皇太極的權位很不鞏固。在經濟上,因
為與明朝開戰,人參、貂皮等特產失去了傳統市場。滿洲當
時在生產上是奴隸制,擄掠了大批漢人來農耕,生產力相當
低。但軍隊大加擴充,這時已達十五萬人,軍需補給發生很
②
大問題,偏偏又遇上嚴重的天災,遼東發生饑荒。如向關內
侵略,卻又打不破袁崇煥這一關。
在這時候,皇太極定下了正確的戰略:侵略朝鮮。
朝鮮物產豐富而兵力薄弱,正是理想的掠奪物件。在外
交上,朝鮮採取的是“事大(對明)交鄰(對日本、滿清)”
政策。明清交戰時,朝鮮出兵助明,又供給明軍皮島總兵官
毛文龍糧食,成為滿清後方的一個牽制。皇太極進攻朝鮮,可
以解決經濟上、戰略上的雙重困難,同時在必定可以得到的
軍事勝利之中樹立威望,鞏固權位。
明朝方面的困難也相當不小。
訓練一支既能守,又能戰,再能進一步收復失地的精銳
野戰軍,需要相當時間。
袁崇煥任寧前道僉事時,山海關外四城,縱深約二百里,
廣約四十里,屯兵六萬餘人,糧餉全靠關內支給。後來在孫
承宗、袁崇煥主持下,恢復錦州、中屯、大淩河諸城,國防
前線向北推展,屯田數千頃,兵士足食。高第代孫承宗為經
略,盡棄錦州諸城,寧遠沒有了外衛,也沒有了糧源。靠朝
廷接濟是很靠不住的,朝廷對於拖欠糧餉向來興趣濃厚。袁
崇煥做遼東巡撫,首要目標是修復錦州、大淩河等城堡的守
備,然後屯田耕種。但築城工程費時甚久,又不能受到敵人
干擾,在和滿清處於戰爭狀態之時無法進行。
所以明清雙方,都期望有一段休戰的時期,以便進行自
己的計劃。明方是練兵、築城、屯田,清方是進攻朝鮮,鞏
固統治。在這樣的局勢下,具備了議和的條件。
明方的議和是攻勢的,最後目標是消滅滿清,收復全部
遼東失地。清方的議和主要是守勢,目的在鞏固已得的土地,
要明方承認雙方的現有疆界,雙方和平共處,進行貿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