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頁)
“你做啥咱們就吃啥,能飽肚子就行,咱家人都不挑剔,我先去餵豬。”陳氏說著,順手從米缸裡拿出幾個雞蛋放在灶臺上,正好一人一個包括佳人。
說實話,陳氏還真的不太相信南宮佳人像會做飯的樣子。無論從她的樣子還是說話的氣質,都像個大家閨秀,尤其是細白的手指嫩的跟春筍似得,看著就不像個做慣粗活的姑娘。
“哎,嬸子,你等一下,把你提的東西給我留一些,我待會給你們做好吃的。”
南宮佳人一轉身看見陳氏提著盛豆渣的桶,正要去餵豬。那麼好的東西,只餵豬真是可惜了。豆渣中還殘留一部分營養成分,還富含纖維對腸道也好。
“啥?這餵豬的東西,人也能吃?”陳氏還是第一次聽說這玩意能吃,平時除了拿來餵豬還是餵豬,有時候天氣熱豬吃不完很快就會餿掉,散發出一股子難聞的味道。
“不但能吃還很有營養好吃呢!”佳人說著,用大碗盛了一碗。
“還真能吃啊?那我待會再去餵豬,看看你咋做的,我也跟著學一手。”陳氏說著放下木桶,洗了手要幫南宮佳人打下手。
佳人笑著攔了下。“嬸子,你想學很簡單,一看就會。也不用你幫忙,說好的廚房交給我,你坐那兒歇會吧!”
陳氏樂呵呵的坐在小板凳上,還是覺得閒著難受。“那我幫你燒火吧,手裡沒點啥事做,閒的不自在。”
“好,那就麻煩嬸子了!”佳人笑著點頭,陳氏一看就是幹慣了活計閒不住的人,真要讓她乾坐著啥也不幹,鐵定難受。
既然家裡豆腐多,佳人便準備做個豆腐蒸蛋,白水煮蛋雖然也有營養,但沒味道啊!豆腐蒸蛋不但入口滑嫩鮮美,而且老少皆宜,兩者結合既有雞蛋的營養又將豆腐的味道提升。
在佳人的認知裡,豆腐的起源悠久要追溯到漢代,相傳是漢代淮南王劉安始創的豆腐術。在淮南交界的八公山煉丹時,偶然以石膏點豆汁,從而發明豆腐。一直到現代,出自八公山的豆腐也是全國聞名的。
豆腐是最家常的一道食材,無論是蒸、炒、煎、炸、溜、爆、烹、燉、煮、拌,可以變著花樣做出幾百種菜來。
不過古代的老百姓和莊戶人家大多過得艱苦,不捨得費那麼多油和柴精心做菜。大多窮苦人家做菜的時候都是直接水煮,煮熟後放點鹽滴幾滴油調味。
南宮佳人有條不紊的一一做著準備工作。先是將剝好的蔥過清水洗乾淨甩掉水分,放在案板上用刀從中間劃開一分為二,再切成細細的蔥花放到一邊備用。姜先切片再切絲,最後改刀切成薑末跟蔥花放在一起。臘肉同切姜差不多,先切成薄薄的片,然後切成細條,最後切成臘肉丁放在另一邊備用。鹹菜疙瘩也洗乾淨,切片後改刀切成細絲,再用清水過兩遍洗去重重的鹹味。
做完這些,便拿起一塊豆腐,用沖洗乾淨的刀放平將豆腐碾壓成豆腐泥。放入乾淨的大碗中,磕入幾個雞蛋攪散,再加入一些清水,當然如果是高湯味道就更好了。然後放入蔥薑末和鹽攪拌均勻,最後將切好的臘肉丁散在蛋液上面,放入蒸窩頭的鍋裡。
再拿起一個碗來,將切的細細的鹹菜絲放入裡面,加入蔥花和薑末,磕一個雞蛋加小半勺大油(大油即豬板油煉製的豬油)調拌均勻,和豆腐蒸蛋放在一個鍋裡蓋上鍋蓋,蒸熟就可以了。其實鹹菜絲炒雞蛋味道要更好一點,不過對於莊戶人家來說這個做法更省事,一鍋就都出來了。
再拿一個小盆,放上半碗生豆漿,把剩下的兩個雞蛋打入裡面,加鹽,放入蔥花和薑末,加兩把麵粉調勻,最後將豆渣一點點加進去調和成濃稠的糊狀。
陳氏邊燒火邊看著南宮佳人熟練的動作,這一看才真的相信她是個做慣了家務活的。瞧瞧那拿刀的架勢,比她還熟練。只見她把那蔥花和薑末切得快速而均勻,那臘肉丁也是切得幾乎一般大小,鹹菜疙瘩切的絲一根根差不多的粗細。
就算是她常年在廚房裡的主婦,也切不了南宮佳人那般勻稱。
“嬸子,接下來就是煎豆渣餅了!簡單的很,只要掌握好火候就行。”佳人說著,已經將另一口炒菜用的小灶點著,火勢不大文火就行。
等鍋裡的水分燒乾,在鍋底上抹了一層油,用勺子將調成糊狀的豆渣在鍋裡攤開成手掌心大小的圓餅子,一個鍋底上能攤十多個。
慢慢的等豆渣餅底下的那面變黃,上面的一層也凝固定型之後,用鍋鏟輕輕的一個個翻轉另一面,直到兩面都煎成金黃色,豆渣餅就算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