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2 頁)
nna)和丈夫吉恩(Gene)從卡拉馬祖(Kalamazoo)搬到了密歇根西南部的鄉下。為了尋找自然而且可持續的生活方式,他們買了30畝地,自己種有機蔬菜,自己養雞。吉恩是個業餘鐵匠,這可是他打造自己農場的好機會。而對唐娜來說,可以有機會用自己種的植物造紙,創作藝術品,開辦自己的工作室——白橡樹工作室(White Oak Studio & Gallery)。搬到這裡還讓夫婦倆有機會接近藍色海岸藝術家(Blue Cost Artists)——一些工匠和手藝人聯合起來,集中優勢資源,向夏季旅遊者、度假者以及二房東們銷售他們的作品。
對大多數空巢者和退休者來說,他們選擇居住地的關鍵在於離兒孫們近一些,他們所做的很多事情也都與此相關。當孩子們離校回家的時候,或者父母生病時,越來越多的父母,會竭盡全力跟著自己的孩子。很多情況下,父母會在經濟等各方面資助年輕的家庭。有時候,“嬰兒潮”一代的父母也會願意在活力四射的大城市,同自己的孩子一起分享喜悅和激動,雖然這可能會讓他們的孩子覺得很矛盾!
或者考慮一下一起搬家如何?湯姆?胡格(Tom Hoog)及其家人就是這麼做的。當胡格從紐約的希爾諾頓(Hill & Knowlton)公司CEO的位置上退下來之後,他和妻子就在考慮要搬到什麼地方去。他們與三個孩子開了個家庭會議,討論這件事情。一個兒子住在科羅拉多——這個家最初形成的地方;另一個兒子住在弗吉尼亞;唯一的女兒住在得克薩斯。
討論時,胡格說,顯而易見“很有必要把這個家庭在一個地方重新結合起來”。他們最終選擇的地方在丹佛州外的落基山脈(Rocky Mountains)附近,離他們以前住的地方不太遠。於是他們在離老房子6個街區的地方組建了一個新家。兒子邁克爾(Michael)在那兒建了新家;女兒米歇爾(Michele)及其家人從得克薩斯搬了過去;另一個兒子馬克(Mark)也緊隨其後。孫子們都年紀相仿,胡格補充道:“他們都在一個小團隊裡玩兒,女孩子們也去同一個舞蹈中心,彼此關係非常好。”
不管“嬰兒潮”一代人做什麼,社會都會側耳傾聽並緊跟潮流。不管他們走到哪兒,都會出現新的社群,房價都會飛漲。這一代人經歷的兩次大遷移分別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這迅速哄抬了房地產價格。當這一代人聚集在一起,討價還價的市場不復存在,社群內的小商販被來自亞洲的連鎖餐廳所取代,五金商店讓位於高階商業中心。那些曾經居住在這裡的人們,覺得被外來文化侵襲,即使有些人賣掉房子賺了一大筆錢。
誠然,“嬰兒潮”一代人倡導的“迴歸城市”運動改變了城市的生氣和活力,使後代們幾乎不可能在城市裡買房,把他們趕到了城市的邊緣甚至郊區。有時候,如果我剛好問到這兒,我的學生和研究團隊裡的年輕人就會告訴我,他們對“嬰兒潮”一代的所作所為非常怨恨,不僅僅是強加在他們頭上的“音樂”(their music),還有佔據整個城市哄抬房價的行徑。
我們真的是在城市裡種下了世代紛爭的種子嗎?時間會給我們答案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