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那時候您很年輕,才兩年多,就有這麼大的變化。”
和尚說:“可能是吧。這兩年的確操勞得比較多。”
弟子:“主要是因為有了龍泉寺之後,您一直為我們操心。”
和尚輕鬆地說:“其實老了也沒什麼關係嘛,只要每天做的事都有意義就好了。”
弟子:“‘朝聞道,夕死可矣。’就是這樣的吧。”
和尚點頭表示承許。
這樣的對話,讓人心裡有些酸楚,還有些不可名狀的味道。心中湧現出了影片《孔子傳》中一段師徒對話的場景:陳蔡絕糧的危機渡過後,孔夫子和他的學生子路坐在同一輛車上向前行進著。一路上,子路目不轉睛地看著夫子,直到夫子有所察覺。
夫子問他:“你在看什麼?”
子路說:“我在看我的老師。當別人問我‘你的老師是怎樣的人’時,我應當怎麼回答他呢?”
夫子笑笑說:“這有何難。有人問起你的夫子時,你可以這樣對他說,‘我的老師,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和尚也是這樣的人。他善用一切工作空閒看書學習,於任何時候不中斷聞思,是謂“學而不厭”;連端茶、倒水、擦桌子這樣的小事,都成為和尚教導弟子所利用的境界,更於平時不失時機地講說開示佛法,是謂“誨人不倦”;生活儉樸,淡薄物慾,常因處理法務而錯過用齋的時間,是謂“發奮忘食”;無論承擔多大的事情,從來不會顯露出絲毫的壓力與憂慮,反而輕鬆泰然,笑容可掬,是謂“樂以忘憂”。
衰老,是一個你即使迴避不去想,它也依然會如期而至的自然法則。既生為人——世尊也不例外——都要做好面對和經歷它的準備。不過這不是生命探討的關鍵,無論是什麼樣的生命狀態,只要我們每天做的事情都是對眾生有益的,那麼每一個當下,都是最好的生命狀態。
曾經與和尚有這樣的對話:
“師父,您一定不怕死。”
“對,不怕死,死了可以發願再來。”
“師父,我也不怕死,我死了之後,無論到哪裡,您都能把我找回來。”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生命的意義
原題目:《見聞覺知 同師共學》2006…11…16(下半部分)
核心提示
我們學佛就是要不斷讓我們的價值觀越來越殊勝、越來越高遠,這樣我們的人品、格調就會越來越高。
人的心,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醜惡的一面。要多到良善的環境中學習,多去啟發內心中善良的一面。
我們常常講“人生觀”、“價值觀”,也就是說一個人要知道自己怎麼工作,怎麼生活,何作何為。如果價值觀不明確,生命有何意義就顯示不出來。我們去做什麼事情,不去做什麼事情,取決於此事的價值。價值觀是有標準的,是我們自己給自己定的。佛的標準、菩薩的標準、佛弟子的標準、常人的標準,都是有所不同的。
我們學佛就是要不斷讓我們的價值觀越來越殊勝、越來越高遠,這樣我們的人品、格調就會越來越高。如果我們的標準低,就是價值觀低,就跟一般的人差不多。甚至有些人雖然名為人,但實際上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人。他們直接或間接地做了很多不好的事,對社會、國家造成很大的危害,比一隻動物對社會的危害要大很多,負面影響非常大。
人的心,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醜惡的一面。往往大善大惡,都是一念心,都是在關鍵時刻的一個念頭。這種念頭的產生,是長期累積下來的。我們在廟裡,在比較好的修行環境中,久而久之,內心就越來越善良,越來越清淨;如果在不好的環境中熏習時間長了,人本性的弱點,也就是惡念,在不斷積累。所以,要多到良善的環境中學習,多去啟發內心中善良的一面。
慈悲開啟心門(1)
原題目:《萬善根本從師出能生利樂如良田(五)》2006…10…11
核心提示
只要你心中有慈悲、感恩、仁厚,心中那扇緊閉的門就會自動開啟,這樣你與人溝通自然會容易多了。
和尚:“一會兒有一位姓竇的居士要見我,我還有其他的事,到時你跟她聊聊。”
我:“是一個女眾嗎?不太方便吧!”
和尚:“她從上海來很不容易,你想個辦法吧!”接著又讓我看了竇居士發來的簡訊:“師父,聽說您來杭州,我無論如何也要拜見您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