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奧去烏拉圭,巴雷拉都會做東請他吃飯。而只要烏拉圭人到了里約,基吉尼奧都會陪他到處去轉轉。1970年,巴雷拉組織了一場慈善表演賽,比賽的雙方就是1950年世界盃決賽的兩支隊伍。巴西隊還是沒有扳回來,他們2∶4再次輸給烏拉圭人。但是往事如雲煙,沒有人再去看重比賽的勝負和分數,只有對過去歲月的蹉跎的無限感慨。巴雷拉後來告訴我說,蒙得維的亞球場已經好多年沒有像那場比賽那樣爆滿過了。
在基吉尼奧的書架上,我發現了保羅·佩蒂岡的那本《悲劇之剖析》。我很好奇地問他是否讀過。“沒有,哈哈,”他大笑,“我從來不讀傷心的故事。”
“你知道為什麼嗎?我參加了那場比賽。在這本書沒寫出來之前我就已經讀過了,在球場上。我相信這是一本很好的書,許多人都很喜歡。但是我不會再去感受苦澀,有很多不應該發生的事情發生了,你說,我會去看這本書嗎?”
他接著說道:“你想不想知道,我們為什麼會輸嗎?”
他拿出一張紙,在上面畫出陣型圖給我講解道:“簡單的說,因為我們的陣型是WM。”他用筆在紙上畫出球場,然後是11名球員的站位。WM陣型是赫伯特·查普曼20世紀20年代在執教阿森納隊時發明的。
“世界盃上最後4場比賽是我一生中第一次打WM這個陣型。西班牙、瑞典和南斯拉夫都是踢WM,結果我們都贏了。但是烏拉圭人沒有采取WM陣型。他們的打法是佈置一名球員拖後,其他人在前面。那是一個很糟糕的陣型,但與之相比,WM更差。”
基吉尼奧說他原來就見過烏拉圭人所採用的打法。他爸爸曾經效力過的俱樂部——聖貢薩羅地區的卡利奧卡隊就是同樣的一套打法。基吉尼奧在紙上畫出他6歲時就認識的那些球員在球場上的位置。基吉尼奧不停地分析這兩種陣型的特點,強調烏拉圭人的打法對巴西的WM陣型正好是相剋的。他的目的是要說服我,1950年的失利,不是某一個人的失誤,而是陣型的原因。
“我一直都在想烏拉圭人採取的是和卡利奧卡隊一樣的打法,但我不敢確定。直到有一次,我去烏拉圭,我碰到了馬斯波利,我向他確認,問他:‘你們是不是這麼踢的?’他證實了我的猜測。我接著問他們怎麼叫這個陣型的,馬斯波利想了半天,說這個陣型太老了,他都想不起來了。”基吉尼奧停頓了一會兒,用帶有巴西口音的西班牙語說了一句:“老陣型。他們的陣型實在是瘋狂的要命,但沒有WM那麼致命——那簡直是垃圾。這就是我們輸掉世界盃的原因。”
巴西隊參加1950年世界盃的隊服是帶藍色領口的白色球衣。輸掉決賽之後,就連這套隊服也沒有逃脫被指責的命運,人們批評這套衣服不能體現國家特色。按照里約《早報》的說法是“完全的缺乏象徵性”。於是在巴西體育運動協會的支援下,在巴西全國開展了徵集巴西國家隊球衣設計的比賽,比賽要求參賽者要在球衣上體現巴西國旗的4種顏色:藍、白、綠和黃。最佳設計就成為巴西隊參加1954年瑞士世界盃的正式球衣。
佩洛塔斯是一個離巴西烏拉圭邊境只有100英里的小鎮,1950年,當時只有19歲的阿爾迪爾·加西亞·希利就在當地的一家報社裡工作。因為他每天的任務就是給體育版畫插圖,所以他對球衣的樣式比較熟悉。當他知道這個比賽的時候,他忍不住笑了起來:“太荒謬了,他們居然要求把4種顏色都用上。其實最多隻要3種就可以了,4種顏色就有點多了,搭配起來有點困難,看起來就不會很協調。沒有任何一個球隊的球衣上面有4種顏色。你想想看,怎麼可能把黃色和白色放在一起呢?那就不是球衣了,而是做禮拜在教堂穿的衣服了。”
足球:巴西人的生活方式(9)
阿爾迪爾現在已經66歲了。一晃,47年就已經過去了。但是他的身體很健康,看起來頂多只有五十多歲。可能是因為他留著齊肩長髮,看起來顯得更年輕些。他向我講述了他的創作過程。“白色和藍色放在一起不錯——藍色為主色調,這個用作球褲的設計。還剩下什麼顏色?黃色和綠色——那麼哪一種顏色更能代表巴西呢?我想到有時候我們系頭髮的絲巾的顏色是黃色和綠色,於是我決定——黃色為主色調,綠色為輔色。”
“我大概畫了超過100幅草圖。一開始我設計的球衣上帶有肩帶,有的是X形,還有的像(阿根廷俱樂部)薩斯菲爾德那種V形。後來我逐漸發現,球衣還是純黃色,領口和袖口輔以綠色比較好些,不需要什麼肩帶作修飾。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