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時再聚會!
一週匆匆,分手時,三明把那張合影送給了我。她說:“我已經把它儲存了四十五年,現在送給你,由你來繼續儲存。”
友誼是人類文明的需要。一個朋友代表著一段經歷的見證。一生中能結交三明這樣的朋友,我真的好幸運。
我為什麼下鄉(1)
前些日子,為了響應某個知青網站的徵文,我開始反思當年主動報名下鄉的動機。
然而,三十八年前經歷的事情,已經和逝去的時光黏連在了一起,如果一定要回憶,就得像外科醫生一樣,用一把鋒利的柳葉刀,將它一點一點、小心地從無痕的歲月中剝離出來。
以當代人的眼光審視發生在上個世紀後半葉的上山下鄉事件,我們完全有理由把它看作是一種痛苦,一場災難,一次浩劫;它使成千上萬個家庭的生活屋頂突然坍塌,使一代人的一部分神聖權利永遠被剝奪,生命軌跡被無情改變。
但是,細想起來,當年我竟是自願下鄉的。那年冬天,西去列車啟動的瞬間,我甚至感到一種如願以償的心悸。後來我不止一次地回憶,究竟出於什麼樣的心理,使我毫不猶豫地一次次地報名,急於把自己從北京傳送出去呢?
答案有點犯傻——我想離開家。
在我年滿十四歲以後,度過了獨立意識漸漸凸顯的青春斷乳期,雖然沒有學到什麼文化,卻有了某些“想法”,具體地說,就是滋生出一種對自由意志的最簡單的追求。這種追求隨著年齡的增長日益膨脹,它的終極目標被我鎖定為離家出走。
我渴望離開的那個家,其實是個很好的家。這個普通的、多子女的知識家庭,對一個當時正在成長的少年來說,該有的似乎都有:可以吃飽的一日三餐,補丁不太多的四季衣衫,不必發愁的學雜費,甚至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它溫暖得像夏日午後令人昏昏欲睡的沉悶氣息,沒有任何的新鮮與刺激。也許是出於愛護,父母為我們制定了許多不成文的紀律,諸如放學按時回家、天冷要穿棉襖、不能躺著看書、吃飯不說話、別睡懶覺等好孩子天經地義應遵守的規矩。而我卻與我親愛的父母的意志背道而馳。這些紀律,在一個不安分的少年看來,無疑是一種束縛,它使我精心孕育的某些美妙計劃——週六通宵達旦地讀一本小說,週日昏天黑地地睡一天覺,偶爾到好朋友那裡“刷”一天夜等等,不斷地遭遇流產。
也曾經嘗試過逃走,通常是在我和父母發生衝突之後。但身無分文、走投無路的窘況,使我不得不以無比沮喪的心情重歸暖巢,繼續實踐那些親切而堅固的家庭紀律。
我一直夢想著能有一個以冠冕堂皇的理由離開家庭、獨立生活的契機。這個契機終於在公元1968年12月以政治面目出現在我面前。上山下鄉運動在某種意義上與一個城市少年的想入非非相吻合,這恐怕是它的企劃者們決不曾料到的。而在當年,在那個特定的時代,以我短淺的目光看來,它幾乎是一個完美的機會!在我最想脫離家庭約束的時候,這個機會洶湧而至,令我眼前一亮。
由於性格所致,我從小具有多動傾向,運動狀態——行走或者晃動,可以使我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快感;我對以行走為載體的故事,如唐三藏西天取經、八十天環遊地球和二萬五千里長徵等充滿熱情,並由此而熱愛旅行,乃至熱愛從腳踏車、汽車、火車、輪船到飛機等一切交通工具,渴望經常處於一種運動狀態中。這種渴望深至骨髓,以至於在我幾十年的夢境裡,反覆出現飛來飛去的景象。
下鄉使我獲得了一個合法的長途旅行的機會,並實現獨立生活的夢想,這對於我來說簡直是求之不得。在等待出發的日子裡,我懷著帶有懸念的、新奇的、甚至有點迫不及待的興奮,在母親憂鬱的目光中心安理得地為自己打點行裝,一種長大成人、即將遠走天涯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儘管我後來才知道,這次旅行充滿艱險且代價慘重。雖然和那些對家庭充滿依戀、死活不想下鄉的同學相比,我的適應能力在農村迅速得到開發,但我還是遭到了報應——這種與親人長期的“生離”,一直延續到我終於無法忍受的地步。
我不知道別人有沒有和我相類似的情況。“離家出走”在當時還是一個生僻的詞,幾十年以後我才感悟到,儘管生活背景有著很大的不同,但是,不同時代的人類在相同年齡階段有著驚人相似的個體覺醒,現在的孩子更加渴望獨立和自由,更善於製造一個又一個不同凡響的出走事件。
txt小說上傳分享
我為什麼下鄉(2)
當然,下鄉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