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2/4 頁)
楚,他一定是太忙了。
那天他態度謙和,笑著坦白還沒動筆,手上正在寫的教科書,出版社催得很緊。我不為他的笑容打動,強調說:“你得趕緊給我寫。”說完忽然覺得這句話有問題,怎麼是給我寫?明明是他自己的事。
“在黑暗中修煉光明”,是眼科醫生對眼底病專業的形象描述,也許他們更容易理解“一絲光亮對人的生命有多麼重要。
魏文斌的人就像他的名字,能“文”能“武”。理論基礎紮實,手術經驗豐富。1986年,他以優異的成績從安徽醫科大學畢業,進入同仁醫院眼科,主攻眼底專業。在小小的眼球上完成精細、複雜的手術,絕非一日之功。魏文斌說,最初的學習幾乎是老師手把手教的。他清楚地記得一次劉磊教授帶他手術,因過度勞累而導致消化道出血。他說,用“嘔心瀝血”來形容老師,是最恰如其分的。同仁醫院嚴謹的學術氣氛和“傳幫帶”的優良作風,加上自己聰敏好學和不懈努力,使他在眼底專業這一微觀而深奧的領域如魚得水,練就了精湛、細膩的手術功底,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約稿人語(3)
從醫十幾年來,沒有人知道他究竟有多少時光是在手術檯上度過的。
1998年夏季的一天,美國一家公司的總裁麥克先生,左眼突然視網膜脫離,更為嚴重的是,他的左眼曾做過白內障人工晶體植入手術,同時患有色素性青光眼,手術的難度,足以使任何經驗豐富的眼科醫生望而生畏。當麥克透過越洋電話向他的美國醫生求助時,醫生表示愛莫能助,因為這種病經不起漂洋過海顛簸,只有馬上手術治療才可能保住視力。麥克只好寄希望於同仁醫院。
手術是魏文斌做的。儘管麥克對這位年輕的中國醫生知之甚少,在手術檯上緊張得咬緊牙關,以至於嘣掉了半個牙,但是,他還是採取了信任和配合的態度,手術進行得非常順利。當蒙在眼睛上的紗罩被取下之後,忐忑不安的麥克驚喜地發現,他的裸眼視力已經恢復到,矯正視力竟然達到。不久,麥克回到美國,到幾家眼科中心去複查,那些金髮碧眼的醫生評價他們的中國同行時幾乎異口同聲地說:“手術做得棒極了!”
魏文斌的稿子令我等待的時間最長。終於有一天,接到電話後,他爽快地答應代表著者與出版社簽約,我知道,一定是教科書的撰寫任務順利完成了。
用血肉之軀重塑美:閔燕
最先“交差”的是閔燕,最先打退堂鼓的,其實也是閔燕,幸虧趙秀娥編輯鍥而不捨,催出精品。洋洋灑灑近五萬字,文字優美流暢,內容豐富翔實。看到這樣高質量的文稿,我終於恢復了當時承諾趙編輯時的信心。
閔燕是我的好朋友。為好朋友勾勒一段素描,應該是很方便的。
但我對著電腦螢幕坐了很長時間,不知道怎樣開頭。
其實我們之間文字往來頗為頻繁,一次次地描述過我對她的印象,寫給自己看的文字,落墨時總是談興奔湧、言猶未盡,而寫給大家看,我感覺到了其中的難度。
作為醫生,閔燕“出道”較早——1984年畢業於北京醫科大學第三臨床醫學院,27歲獲得臨床醫學博士學位;主任醫師、教授。現任北京市政協委員;全國三八紅旗手。她具有良好的醫學理論基礎和嫻熟的手術技巧,善長精巧細緻的眼部整形手術,特別在眼瞼和眼窩整形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獨到之處。她對自己的要求是:仁心,良術,在專業上的造詣,使她名氣斐然,也因而繁忙。
閔燕篤信“工作其實是可以很美的”。她認為,面部是人的標誌,眼部缺憾帶給人的身心創傷不言而喻。一位整形學專家稱,在缺憾的血肉之軀上再造美為“雕塑”,因此對眼整形醫生的審美要求很高。閔燕從小熱愛繪畫和手工製作,心靈手巧,良好的審美意識和出色的動手能力,為她成為一名醫術精湛的眼科整形專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她愛好攝影,並具有很高的水平。幾本厚厚的影集,收錄了許多精彩作品:春簾在望,落日熔金,靜極慧生,頗有一種纖秀的智慧。我問過她:“平時那麼忙,有時間經常出去拍照麼?”她說:“醫生是一個高風險的職業,每天面對那麼多病人,手術時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無論腦力和還是體力都消耗很大,年復一年的,很容易被拖跨。藝術實踐可以調整醫生的心態,有助於他們在與病人面對的時候建立更和諧的關係,還有一個意想不到的好處——提高審美力,對我的專業有很大的幫助。”
靜下心來賞讀她的攝影作品,就覺得彷彿透過一扇窗,窺見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