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帝都風雲之六三(第1/3 頁)
第511章
李九江李尚書簡直是個謎一個人物。
這位大人論資歷論功績,滿朝大員,怕只一個兵部尚書柳扶風柳國公可與其相提並論,便是當朝首輔韋相,較之李九江怕也要略遜一二的。
這位大人,功高,位高,權重。
這是在政治角度的解讀,李九江一路走來,完全是一個正常權臣與能臣的晉身之路。但與尋常權臣不同的是,李九江一生,不婚不嗣,與家族永安侯府一直是不遠不近、不冷不熱的態度。尤其是與生父老永安侯,那真是……不是傳聞中的不睦,而是,切切實實的不睦。李九江升任吏部尚書之時,因有父子不能同為六部尚書的規矩,老永安侯便自兵部尚書之位上退了下來,之後,老永安侯讓爵給嫡子李宣,便是現任的禁衛大將軍李大將軍,自此,老永安侯正式退出歷史的舞臺。
但是,要知道,如李家父子這樣的情形並不罕見,如蘇不語,包括蘇不語的兩位兄長,都是在相對年輕的年紀就有不錯的官位,但因當時其父先蘇文忠公為首輔,蘇不語的兩位兄長一直做了封疆大吏一地總督,也未能入中樞為官。至於蘇不語,他的官場之路更是曲折,先是避嫌,其父為首輔時,他一直是刑部侍郎,不能再進一步。之後,其父過身,蘇不語辭官守孝,待孝滿起復,當時如果朝中有合適的位置,蘇不語會更早的升任一部尚書,但事實上,蘇不語守孝後謀求差使時,直接是謀的外缺,便是因朝中沒有空缺之故。之後,蘇不語六年外任,方重任刑部侍郎,隨後再升任一部尚書,位在中樞。
所以,蘇家三兄弟,為避父親嫌,於官位上,只有年紀最輕的蘇不語在父親過逝後得以入閣。
若李九江當年肯避父嫌,老永安侯應該不會那麼早讓爵辭官養老。但,李九江沒有讓,他直接升任吏部尚書,把他爹從兵部尚書之位上擠兌了下去。
李九江對家中三個弟弟,唯有現永安侯兼禁衛大將軍的李宣親近一二,其他兩個弟弟就很尋常。
當然,這也可能與李九江是庶出有關。
事實上,李九江少時還曾有不孝的名聲傳出,雖是老皇曆,但也是事實。亦可由此推測,起碼李九江少時在家中並不得意,也是真的。
更不必提李九江官高位顯之後,一直闢府獨居,而非住在自家永安侯府,聽聞當年仁宗皇帝親自作媒,李九江都婉拒了去,其人至今無妻無子,孤身一人。
這樣的人,似乎也在暗示,他這種獨特的性情,絕不是可用常理來揣測的。
便如小唐大人,這是李九江唯二愛徒,小唐大人都割袖斷義了,李九江也沒睬他。要說小唐大人還只是師生之名,但,李九江唯一還親近的家族的弟弟禁衛大將軍李宣,據聞也十分不能理解其兄所為,親自上門解勸,李大將軍把嘴都說腫了,李九江仍是一意孤行。
然後,李九江還辦了一件震驚整個帝都城的事,他請示了族長,也就是他爹老永安侯,打算另立族譜。整個帝都官場不禁譁然,這年頭,不要說另立宗族,就是父母活著,都不能允許分家的,分家就是大不孝,違法的。更不必說,父母活著,另立宗族了!
御史臺先炸了,左都御史鍾御史帶著御史臺大大小小的御史險沒用吐沫星子把吏部給淹了,據悉,參奏李尚書的奏章便有半屋子之多,內閣都看不過來。
禮部亦說此事不妥,不想,能生出李九江的老永安侯也不是個尋常人,這位已退出歷史舞臺的大長公主駙馬兼老侯爺,直接準了李九江另立宗族之事。憑誰來說來勸,沒用。李家尋了個日子,李九江便自宗族遷了出去,如今,李尚書已是自成一族。
雖然這麼多人參奏李九江,陛下都以“此乃永安侯府家事”為由,隨人怎麼說去吧。倒是李九江,御史臺敢參他,完蛋了,御史臺今年三品以下的官員考核可想而知。左都鍾御史為此大怒,當朝就與李九江撕打起來,倆六十幾歲的老頭兒,打得年輕人都拉扯不開。鍾御史大怒,指著李九江大罵,“無恥之尤!恥於爾等為伍。”
李九江淡淡一句,“有本事辭官我才服你!”
鍾御史當時腦子一熱,險些真辭了官。不過,鍾御史也是多少年的老人兒了,他道,“老子便是辭官,也切不會便宜爾等小人!”就是不辭官!氣死姓李的!
李九江回以鄙視眼神,理理衣袍,雖鬢髮略有凌亂,卻仍不減風度翩翩。要知道,李九江兩個弟子,一個是文官小唐大人,另一個是武官忠勇伯。所以,李大人其實文武雙修,要不是鍾御史與大寺理卿杜寺卿交好學過兩手防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