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在攻克醴陵後,太平軍先鋒隊神不知鬼不覺地一舉全殲駐守長沙城外二十里的石馬鋪一千官軍。第二天清晨,太平軍將士便到達了長沙城下。因為丟失數州縣被革職還未卸任的前巡撫駱秉章,得知太平軍已經兵臨城下後火速下令緊閉七門。
下午,幾千太平軍先鋒隊沒有等待大隊人馬到來就開始攻打長沙城,不斷向城中投射火箭、火彈,長沙城內凡是能打仗計程車兵全部上了城牆,許多老百姓也被驅趕上戰場,全城惶恐不安,好在清兵抵抗有力,太平軍才沒有佔到什麼便宜。仗打得很激烈,到天黑時,太平軍才停止攻城。第二天,太平軍軍營中軍號嘹亮,鼓聲四起,太平軍將士對長沙城再次發起進攻。
最後,駱秉章從湘潭搬回的救兵,由雲南楚雄協副將鄧紹良率領的三千兵勇,在戰鬥最緊張的時刻趕到了長沙。太平軍沒有料到南邊的救兵會來得這樣快。雙方激戰一場後,太平軍見短時間內不能攻下長沙城,於是傳令收兵。
不久,洪秀全率領大隊人馬趕到了長沙,在妙高峰藥王廟裡明朝的傳國玉璽。全體將士興奮至極,尤其是那些廣西過來的老兄弟們,決心要一舉攻克長沙。不過,洪秀全認為太平軍士氣正盛,糧草充足,連日江水暴漲,是浮江北進的大好時機。便命令五萬太平軍將士蒐集船隻,撤離長沙,從水陸兩路浩浩蕩蕩向嶽州進發。
一場虛驚過後,長沙算是保住了。
53。沒有被遺忘的強人1
太平軍撤離長沙後,滿城的官紳都長長地舒了一口氣。窮苦百姓卻深感惋惜,他們巴不得太平軍軍殺進城來,多殺幾個貪官惡霸。聽說藥王廟裡發現了明朝的傳國玉璽,長沙城內和四鄉的百姓,都認為今後的江山是太平軍的,對將來的日子也有了盼頭。
張亮基是清廷的重臣,1852年調湖南巡撫,所以他以巡撫名義大擺宴席,犒勞這兩個多月來為守長沙城出力的全體官紳,並準備向朝廷邀功請賞。宴席中的官紳個個興高采烈,唯獨左宗棠沒有喜形於色,他在深思。
左宗棠(1812年-1885年),漢族;字季高,湖南湘陰人,號湘上農人,清朝大臣,著名湘軍將領。一生經歷了湘軍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陝甘回變和收復新疆等重大事件。
這些年來,他以一個旁觀者的身分,看清了朝廷的黑暗、官場的*、綠營的散漫、百姓的痛苦。洪秀全起義是由於走投無路被逼上梁山,這些人的戰鬥力不可小覷,況且又得到百姓的擁護。能保住長沙城,不是官軍的力量,而是因為洪楊有更大的圖謀。天下大亂,在所難免了。
太平軍自起事起,攻城略地,勢如破竹,而綠營卻如一盤散沙,節節敗退。今後和太平軍作戰,綠營是靠不住了。只能仿照過去與白蓮教打仗的樣子,組織團練,從團練中練出一支勁旅來。
既然說到了團練,那什麼是團練呢?
團練,就是集團訓練的意思, 封建統治者對鄉民進行團練,形成地方性的地主武裝,這種風俗是從唐德宗年間開始的。也是清朝時期的地方民兵制度,在鄉間的民兵,也稱鄉兵。
唐初的府兵制是它的胎源,府兵在有戰爭的時候奉命出征,沒有戰爭的時候就回府務農。玄宗用募兵制代替府兵制之後,兵農分離,但各藩鎮仍然延用團練的辦法。清代前期,團練的情況也存在,但大多是時聚時散。嘉慶年間,白蓮教教徒起義,波及四川、湖北、河南、陝西、甘肅等省,持續了將近十年的時間。當時八旗、綠營嚴重腐化,擾民有餘,不足以禦敵,合州知州龔景瀚上《堅壁清野並招撫議》,建議設定團練鄉勇,令地方紳士訓練鄉勇,清查保甲,堅壁清野,地方自保。辦團經費均來自民間,且由練總練長掌握。於是,嘉慶帝釋出詔書命各地興辦團練,最後才*了白蓮教起義。
以前已經有了這方面的經驗,所以當太平軍興起時,咸豐帝在積極佈防的同時,還發布上諭要求各省團練鄉民,企圖讓八旗兵和綠營兵在內的正規軍與團練鄉勇密切配合,一起*太平軍的起義,於是在全國就掀起了第一個辦團練的浪潮。由於丁憂或請假在籍的官吏對地方的情況比較熟悉,清廷就委派他們與地方督撫配合行動。
不過,團練是一種民間防衛組織,成員大多是本地農民,平時要務農養家,只能在農閒時抽空訓練,加上經費有限,裝備又差,訓練不足,戰鬥力也就比較低下了。防匪防盜還可一用,如果用他們對付太平軍,無異於驅牛羊入虎口。還有個大問題是,辦團練要用錢,國家不給錢,只能靠本地的捐納集資,難度自然很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