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作品大概要數查爾斯·達爾文於1872年出版的《人類和動物的情感表達》一書了,不過,這是一部針對學者,以講述理論為主的作品,並不適合大眾閱讀。然而,這本書卻引發了一場全球範圍內的關於面部表情與肢體語言的現代研究,達爾文的許多觀點和觀察結果最終也都得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們的證實。從那時起直至現在,研究者們已經收集並記錄下了將近一百萬條非語言資訊及線索。20世紀50年代的一位研究肢體語言的先鋒人物阿爾伯特·麥拉賓發現:一條資訊所產生的全部影響力中7%來自於語言(僅指文字),38%來自於聲音(其中包括語音、音調以及其他聲音),剩下的55%則全部來自於無聲的肢體語言。
人類學家雷·博威斯特(Ray Birdwhistell)是最初非語言交際——他稱之為“動作學”——的倡導者。針對人與人之間發生的非語言交流,博威斯特也做出了相似的推斷。他指出:一個普通人每天說話的總時間大約為10~11分鐘,平均每說一句話所需的時間則大約只有2�5秒。同時,他還推斷出,我們能夠做出並辨認的面部表情大概有25萬種。
和麥拉賓一樣,博威斯特還發現,在一次面對面的交流中,語言所傳遞的資訊量在總資訊量中所佔的份額還不到35%,剩下的超過65%的資訊都是透過非語言交流方式完成的。我們對發生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上千次銷售和談判過程開展了詳細的研究,其結果表明,商務會談中談判桌上60%~80%的決定都是在肢體語言的影響下做出的。同時,人們對一個陌生人的最初評判中,60%~80%的評判觀點都是在最初不到四分鐘的時間裡就已經形成了。除此之外,研究成果還指出,當談判透過電話來進行的時候,那些善辯的人往往會成為最終的贏家,可是如果談判是以面對面交流的形式來開展的話,那麼,情況就大為不同了。因為,總體而言,當我們在做決定的時候,在所見到的情形與所聽到的話語中,我們會更加傾向於依賴前者。
為何你會心口不一
當我們與某人第一次見面的時候,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會很快就對他做出一番評價。儘管我們做出的評價也許與實際情況有所出入,但是透過此番評估,在心裡,我們已經對他的友好程度,控制慾強弱以及成為自己性夥伴的可能性大小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不過,在此過程中,我們首先觀察的卻不是對方的眼睛。
目前,大多數研究者都已經肯定了這樣一個事實:話語的主要作用是傳遞資訊,而肢體語言則通常被用來進行人與人之間思想的溝通和談判。話語的主要作用是傳遞資訊,而肢體語言則通常被用來進行人與人之間思想的溝通和談判。在某些情況下肢體語言甚至可以取代話語的位置,發揮傳遞資訊的功效。在某些情況下肢體語言甚至可以取代話語的位置,發揮傳遞資訊的功效。例如,一位女士無須開口說話,僅僅透過“可以殺人的眼神”,就完全可以向某位男士傳遞出一種非常明確的資訊。
博威斯特首先指出,假如不考慮文化因素的作用,同時發生的語言和身體動作所產生的作用應當是可以被預測的。因此,一個訓練有素的人應該能夠透過傾聽他人的話語而分辨出此人的姿勢動作。博威斯特甚至可以透過只觀察人們的動作而判斷出他們所說的語言。
許多人都很難接受把人類當做生物學層面上的一種動物這樣的說法。我們人類是即智人一種靈長類動物,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其實就是一隻毛髮退化了的類人猿,而我們與其他猿猴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我們學會了用兩條腿直立行走,且有一個進化了的聰明大腦。儘管如此,我們仍然和其他物種一樣,要受到生物學規律的制約,所以我們的各種行為,對外界所做出的種種反應,以及我們的肢體語言和手勢都與生物學規律相吻合。有趣的是,作為一種動物,人類在絕大多數時候都沒有意識到自己透過各種身體姿勢、動作和手勢所傳達的資訊與本人透過語言所傳遞的資訊常常背道而馳。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一章 意在言外(3)
身體語言如何體現情感
肢體語言是一種體現個人情感的外在表現形式。每一個手勢或動作都有可能成為我們透視他人情感、情緒的關鍵線索。例如,一個知道自己長胖了的男人可能會用力地拉扯他下巴處褶皺的面板;一個認為自己大腿變粗了的女人則會不斷整理下裝,儘量使自己的裙子保持一種平滑下垂的狀態;一個感到害怕或處於防禦狀態下的人會雙臂環抱,或擺出一個雙腿交叉的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