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作科學的獨一無二的正確方法。他同樣重視數學和理論的作用,他認為,“人類的任何探討,如果不是透過數學的證明進行的,就不能說是真正的科學。”他的科學思想具有現代科學精神的特點,他和其他人文主義者一樣讚揚人,讚美人生和自然,追求科學知識,崇尚理性,提倡文化,讚揚人在現實世界中的勇敢行為和有所作為等等。文藝復興時期是個百花競放、碩果累累、群星燦爛、人才輩出的偉大時代。恩格斯說,文藝復興時代“是一次人類從來沒有經歷過的最偉大的、進步的變革,是一個需要巨人而且產生了巨人——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的時代。”達?芬奇是這個時代精神的代表。丹皮爾也說;“如果我們要在古今人物中選擇一位來代表文藝復興的真正精神的話,我們一定會指出達?芬奇這位巨人。”
序:湯還未冷(2)
尼科爾著述頗豐,有長於傳記。尼科爾透過廣泛查閱現存的資料與深入研究列奧納多本人筆記中鮮為人知的細節,用幾十年的時間完成了關於達?芬奇的第一部詳盡的英語傳記,圖文並茂,語言優美,富含啟蒙意義的資料與見地使這部傳記成為傳記作品中的傑作。
與其他達?芬奇傳記不同,尼科爾以史實史料為基礎,拋棄了傳統的對達芬奇頂禮膜拜的寫作方式,展示給讀者的不僅是達?芬奇的偉大之處,更是達?芬奇普通的一面。與此同時,尼可爾對達?芬奇作品裡所透漏出來的心理暗示也進行了分析——“私生子”身份對他一生的影響,對飛翔的渴望,對藝術的追求與現實的巨大反差,等等。所有這一切,都讓讀者瞭解了一個更為真實的達?芬奇,一個“走下神壇”的達?芬奇。在本書中,作者還探尋了達?芬奇與少年學生之間的曖昧關係,蒙娜麗莎的真實身份,以及他與幾任庇護人之間的微妙關係等問題。
尼科爾在對列奧納多及其生活圈的研究中有了許多新的發現——其中包括一幅從未被發現的達?芬奇的肖像畫——並深入探究了《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等傳世鉅作創作背後的故事。這本書優於其它同類書籍的特別之處就在於作者對列奧納多個性及其心靈的非凡“放飛” 進行了敏銳的洞察與剖析,生動地再現了他的音容笑貌與日常生活瑣事:吃飯穿衣,玩笑謎語和他幾乎達到強迫性程度的筆記紀錄。事無大小都記錄在筆記當中,從太陽系的結構到打噴嚏的技巧。雖然是一部傳記,但作者以順序的手法,將達?芬奇的成長經歷、生活細節、經典作品有機地穿插起來,清新自然,栩栩如生,毫無一般傳記作品的沉重、瑣碎、呆板、乏味之感。
看到尼科爾以“冷卻的湯”作為自己傳記序言的標題,我們似乎感覺到作者的命意之深。記得1994年,微軟總裁比爾?蓋茨以3000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了達?芬奇的《哈默手稿》(手稿中紀錄了達?芬奇在多個領域的研究成就,其中記載了他關注人體解剖的原因)。傳記作家麥克爾?懷特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蓋茨苦笑道:“因為我需要它。”
商業奇才的回答令作家如墮五里霧中。後來,他才知道,比爾?蓋茨並未按慣例將《哈默手稿》(以收藏者的名字命名)易名為《蓋茨手稿》,而是恢復了它的初始名字——《萊徹斯特手稿》。這位被認為患有輕度自閉症的科學狂人是在透過購買行為來向那位生於500年前、第一個“真正”思考人和世界運轉機理的科學巨匠致敬,或者,至少是一種“惺惺相惜”的情緒的流露。在科學分工高度細密的時代,已經很少有人兼具興趣和能力來全方位地思考這個世界了。看來,達?芬奇還是不乏後繼之人和追隨者,全世界的人們對他這位匡世奇才越來越感興趣,他的那碗擱置了五百多年的老湯並未冷卻,多年來,人們非但沒有讓這碗湯冷卻下來,還對其呵護備至,使之味道更加純美芬芳。
朱振武
2006年孟春於上海
來到世上(1)
五百年前周圍的環境與現在並無太大差異。站在托斯卡納的芬奇小鎮的山坡上放眼望去,和現在一樣,一片田野盡收眼底。幾個世紀的農業耕作塑造了這樣的土地——河邊蘆葦叢生,葡萄園狹長蜿蜒,房舍周圍綠樹成蔭,橄欖樹叢沿著梯田順勢而上,微風吹過熠熠生輝,往上是一條樹木帶,蜿蜒曲折,通向阿爾巴諾山脈。高高的山坡上森林茂密,佈滿了野松月桂、苦櫟樹以及歐洲慄樹等。這些板栗樹也被稱為麵包樹。山上的農民用它來磨製板栗麵粉,現在有的農民還如法炮製。
不過當時很可能不如現在整潔,荒地和耕地的比率與現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