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有一個保姆能給這個多愁善感的孩子帶來些許心靈上的慰藉,對愛的完美期望以及安全感的缺乏是他一生都沒有走出的陰影。張國榮說:“沒有嘗夠天倫之樂,是我一生的遺憾。假若將來有小孩子,一定會很疼他,一定會從小發掘小孩子的潛質及興趣,我一定會。”
一個人首先要開心,如果連開心都做不到,那就什麼都談不上了。或許有人會說,未必吧,為了某個目標而忍耐痛苦,也很有意義呀。其實,為了一個目標而忍受一些東西,並非不開心,他可能是身體上苦一點,情感上孤獨一點,但是他的內心並非不開心,因為有希望在安慰和召喚他。真正的不開心是對自己的徹底失望、被動的屈辱以及內心不可揮散的空虛與恐懼。
沒有誰願意不開心,可為什麼還有太多的人擁有很好的生活卻依然不開心呢?其實,開心與否更多時候不是與事情有關,而是與人的心境有關。快樂與其說是個性使然,不如說是一種素質。快樂需要豁達的心胸、樂觀的心態和足夠的安全感。不為一些不好的事情耿耿於懷,能夠迅速地從委屈、傷痛中恢復,不為過去所累,不為未來而憂,活在當下,不為過多的慾望所累,能夠自我悅納、自得其樂,這怎麼是一個性格了得,實為一種素質。
孩子是否具備開心的素質,父母在遺傳和教育方面都有直接的責任。幼年時期,親子之間能否形成和諧的依戀,孩子對家庭的感覺是否足夠溫暖和包容,都影響到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是否具備足夠的安全感;孩子遭遇委屈時,父母能否用恰當的觀念給以疏導,以及孩子在挫敗面前能否及時得到父母的接納、安慰和鼓舞,也將影響到孩子看待生活的態度。
樂觀、通達的積極態度都是在一次次現實的生活遭遇中建立的,孩子的很多變化都是在一念之間悄然進行的,父母需要一定的教育素養才能勝任自己的角色。痛心的是,如果不懂教育的父母過於忽略孩子內心的感受,總是功利性地評價和期望孩子,那麼他們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任老師”,而是第一個“障礙”。
小測試
測測你的開心指數:
1。 時常為自己不如別人而煩惱。(是 否)
2。 對現在的生活滿意,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
(是 否)
3。 每當看到自己身邊的人比自己更富有或更受重視,心裡多少會有些不舒服,並不由得在內心閃現他們的缺點。(是 否)
4。 是否經常有這樣的感受:這件事本來我不該在乎,可就是放不下。(是 否)
5。 是否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快要得到的時候很擔心自己得不到,得到後又擔心失去。(是 否)
6。 想做的事情總也做不到,因而內心感到十分的虛弱。(是 否)
7。 是否經常持續處於憤怒和不滿狀態。(是 否)
8。 經常勉強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是 否)
9。 非常看重自省,並且經常自責。(是 否)
10。 雖然你有朋友、有家人,但是你認為他們其實根本幫不了你。(是 否)
11。 在公交車上(或其他有人在場的旅途中),你偶爾會禁不住自吟自唱,甚至想到某件好笑的事,會情不自禁地笑出來。(是 否)
12。 經常為自己低沉的情緒、敏感的內心而煩惱。
(是 否)
答案及評分: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放鬆
樹語錄?放鬆
人類的智慧和能量是驚人的,但是大多數人之所以煩惱和平庸,是因為他們自我困擾的能力更強。
只要孩子能關注當前的事情而不是外界環境和事情結果,他就不會感到緊張而放不開。只想著發揮自己,事情就簡單了,這個時候,孩子最出色。據說,這就是“冠軍心態”。
在真正放開之前,你永遠不會擁有真實的自我。
喬冠華(1913…1983年),江蘇鹽城東喬莊人,著名外交家,前外交部部長。
中國人在外國人的眼裡始終是拘謹、刻板的,直到喬冠華1971年在聯合國大會上的仰天長笑。中國的傳統中過分崇尚名譽和成敗,這點不知已經害了多少代人。即便是今天,中國人依然是實際上最容易放不開的民族。
有一位張先生帶著自己的小孩到一位收藏家朋友那裡做客,收藏家興致勃勃地為他介紹自己收藏的珍品,尤為得意地向張先生介紹了一件汝窯的瓷瓶。張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