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歷史軍事 > 帝國的朝陽 > 第21章 朝使

第21章 朝使(第1/2 頁)

目錄
最新歷史軍事小說: 穿越隋末,系統降臨人在古代,隨身有座現代都市史上最強駙馬爺從門吏開始光宗耀祖皇帝女兒身,開局欺君犯上重生悍卒:開局官府發媳婦皇后的貼身侍衛嫌我功高震主,我黃袍加身你哭啥?一覺醒來我在龍椅上了四合院:跟大孝子斷親,娶婁曉娥三國:被義父背刺,我反手篡位從小縣令到主宰萬界寒門入仕,朝登天子堂暮做逍遙官明末:懶漢的逆襲人生重生太子,開局竟勸弟弟們搶皇位諸天穿越,從慕容復開始我在大乾做官的那些年從霸主尼多王開始傲視群雄水滸:開局買下樑山,造反不招安三國如煙

儘管六月初六的“迎恩門之變”國君被廢官員被罷的現實,給予朝鮮的官員、生儒帶來很大的衝擊,可是絕大多數官員、生儒卻理所當然的接受了這一事實,畢竟在長達500多年的朝鮮王朝中,朝鮮的貴族精英、文人學者總是根據中國這個大陸鄰國來確定自己的地位。朝鮮向來自稱“東國”或“海東”,甚至就簡稱為“東”。正如東國這個名字所暗示的那樣,中國是朝鮮所參與的一個跨國文化圈的核心。中國是中央王國,朝鮮在這個中央之外的東方。中國是居於統治支配地位的,至於朝鮮人則以“小國事大”來確定自己的身份。

在中國的面前,朝鮮總是謙卑的,總是順從的,儘管這種謙卑與順從更多的是出於對皇明的尊思,但在“天朝禮治”的影響下,“小國事大”早已深入朝鮮貴族與生儒之心,數百年間,那種對中國純粹無條件的羨慕和盲崇,早已經深入到朝鮮的方方面面。

正因如此,“迎恩門之變”後的朝鮮顯得極為浪靜,除去數年前因政變失敗而流亡於日本的“開化黨”人於日本報紙發表文章指責清國“入侵”,呼籲日本“解救”朝鮮之外,絕大多數朝鮮人依據數百年的的傳統,認同了“迎恩門之變”的正當性,從而使得朝鮮的內部局勢穩定而幾乎未發生任何風波。

六月初十的漢城,此時已經恢復了先前平靜,如果不是因為這當朝的攝政與新王還未來得到清朝的冊封,只怕很難會讓人想起四日前的“迎恩門之變”,不過那似乎還瀰漫著血腥味的刑場,以及那些被砍下的腦袋,倒是在提醒著人們朝鮮的改變。

因貪汙*,賣官鬻爵,引起了朝野的普遍不滿的閔泳達、閔泳駿、閔泳煥、閔泳韶並稱“閔氏四巨頭”的四人,被新君下旨處斬,同時處斬者亦多達數十人,更有上百人流放,政變總是流血的,自6年前被拘往中國,四年前返國後多次遭到暗害的大院君,用舊敵的腦袋重掌了朝權。

一朝天子一朝臣!

這句話便是在朝鮮也得了應驗,隨著大院君的上任,曾被流放的大院君系官員亦重新入朝,而與之入朝者並非僅限於此。

獨輪小轎在兩名轎伕的推行下,往著漢城走去,坐於轎中的金允植透過窗上薄紗看著闊別三年的漢城時,心中的種種情緒卻是一陣翻騰。

從四年前,為朝鮮內外衙門督辦的金允植的處境可謂是日益險惡,因對閔氏外戚的荒淫無道的彈劾,使他與王上和閔妃結下樑子屢遭閔氏外戚攻訐,雖有袁世凱力保也無濟於事。當時,袁世凱與大院君往來密切,同時有鑑於王上及閔妃背華投俄的行徑日益猖獗,所以袁世凱準備廢黜高宗,另立新王,由大院君攝政。他把這一計劃告訴了金允植,邀請他參與密謀,金允植雖有所猶豫,仍然同意袁世凱的計劃,一改敵視大院君的態度,可在另一方面,卻又將這一計劃告訴了被視為親華派的閔泳翊,約請共扶大院君攝政。為閔泳翊的告密後,閔妃對他也就非常的厭惡。隨後一年間,閔氏外戚竭力構陷他,不久後的二十四年五月,閔妃外戚藉口外務督辦的他給釜山前僉事金完洙非法貸用的日本人債券蓋印一事而將其罷免,被流放到了忠清道沔川。從此便徹底排擠出中樞。

而現在,他再次回到漢城,不再是內外衙門督辦,而是任吏部判書,心潮澎湃中,他並對大院君生出絲毫“感恩”,他深知自己這個吏部判書,完全得益於駐朝大臣的推薦,於大院君來說,其又豈會全棄舊怨,當年正是他於袁世凱營前求兵,要求清軍鎮壓開化黨,解救高宗勾陷大院君為事主,導致大院君被解押往中國。

“唐子然……”

心裡默默的唸叨著這個名字,金允植明白,大院君任攝政之後,在在清國的干預下,以金弘集、金允植、魚允中為代表的“事大派”開始掌權,但無論是自己亦或是身為領議政的金弘集,都必須依靠唐浩然的支援。

車轎進了漢城之後,金允植並沒有直接前往廷中求見新君,而是在一番梳洗後,便直奔南別宮,與其它新委的官員一般,這謝恩也好、會商也罷,總之,這面總是要見的,小國之臣難為,在這些當臣子的身上,倒是全然顯了出來,尤其是在如金允植等曾於中樞居於顯職,後卻被流放他地的官員來說更是如此,奉詔還朝重居中樞是件喜事,可到了漢城是先拜新君還是先拜駐朝大臣,卻是兩難之擇。

對於旁人來說,不易選擇,但對於金允植來說,這事倒是簡單,畢竟他與大院君有舊怨擺在那,所以他辦事倒也利索,直接先見駐朝大臣了。

雖說唐浩然並不在意這小臣還朝後,會不會先拜見自己,可是對金允植

目錄
三生道之潛龍伏虎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