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府中出納(第1/2 頁)
清晨,當位於漢城的朝鮮銀行推開西式的鋼條推門時,便開始有朝鮮商人進出或是兌換銀元,或是兌換銀行券,儘管朝鮮銀行成立不過三個月,但對於朝鮮人,尤其是商人以及官員而言,他們卻充分體會到現代銀行的便利,當然更多的是曾被指責為“坑民”的當十銅元以及銀元的便利。
一張紙幣、一塊銀元,或許對於習慣於紙幣以及銀兩的人來並不算什麼,但是對於朝鮮人而言,卻不亞於一場“革命”,在朝鮮銀行發行銀元、銅元之前,60兩銀子換成的銅錢需要六個男人來抬,此時朝鮮的錢制只有成色極低的制錢。
在統監府的推動下,透過回收舊錢製造的當十銅元以及銀元,因其便利、新穎且外形美觀迅速得到了朝鮮人的認可,漢城、開城等大城市和仁川、釜山等通商港口迅速流通起來,並向朝鮮腹地流通,以取代舊式制錢。而兩個月前,隨著朝鮮銀行對朝鮮政府提供的一筆五十萬元的貸款,朝鮮銀行發行的銀元券,亦第一次大規模進入市場,憑藉著建行兩個月透過銅元以及銀元建立的信譽,其銀元券亦開始為朝鮮人所接受,除去於大城市以及通商口岸可見銀元券外,甚至腹地小城亦因警察局或地方事務廳官員的使用,出現銀元券的身影。
當朝鮮銀行慢慢的發揮著其對朝鮮金融影響力的同時,於朝鮮銀行二樓的經理辦公室內,作為銀行經理的唐榮俊卻正在謀劃著如何擴大朝鮮銀行於中國的影響力,準確的來說。如何把朝鮮銅元“發行”到中國。
“新廠投產後,每日可造三百萬銅元……”
看著手中造幣廠的檔案,唐榮俊的眉頭緊蹙,耗資上百萬元的造幣廠一但投產,其制錢數量將數倍於當前。更遠超過朝鮮一地接納數量,不過建立這個造幣廠,卻是為將不帶“朝鮮”字樣的“銅元”發行於中國,進而獲得鉅額錢利。
如果造幣廠滿負荷開工,加上舊廠按每日三百六十萬的產量計劃,每天的造幣將超過三萬六千銀元。而按七成錢利計算,每日銀行可以獲得兩萬元以上的利潤,當然這錢利是需要上交統監府的。但作為銅元的發行機構,銀行卻需要把這些銅元推行出去,推行到國內。
“上海、山東、河北以及關東!”
站起身。走到地圖邊,唐榮俊對面前吳子賢,這位從天津票號中挖來的掌櫃說道,
“這幾個地點,是咱們的突破口,怎麼樣,玉林兄,你有什麼想法?”
走到地圖邊。盯視著地圖上的幾個位置,吳子賢略點下頭贊同道。
“經理,上海是長江商貿之中心。如若銅元能進入上海,勢必將有助於我行開啟國內錢市,不過上海與山東、河北還有東北不同!”
看著眉頭緊皺的經理,吳子賢繼續說道。
“在山東、河北,銅元是靠著招工發放安家費與銀元一同支付的,現在山東沿海通商港、私港已經開始習慣並接受咱們的銅元。至於關東,靠的是支付開採鴨綠江沿岸林木木工的報酬。三地都是透過支付加以習慣,而於上海。咱們怎麼把這銅元付出去,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以支付推行銅元,這是大人在制定銅元策略時制定的辦法,無論是特區中的工人工薪,亦或是向朝鮮採買物資,都是支付銀元或銅元,當然是儘可能的支付銅元,而朝鮮銀行的信譽正是靠著“支付”建立的。
于山東、河北以及關東,朝鮮銀行是透過設立辦事處的方式,確保銅元可以隨時換銀元的信譽,從而保證支付信譽,逐步建立銅元信譽,使銅元慢慢為當地百姓以及錢莊所接受。
可於上海卻不同,不單統監府於上海沒有“支付業務”,就是公司於上海也沒有“支付業務”,如何在沒有這一業務的前提下與上海發行銅元,進而令銅元由上海沿長江流通,這是現在銀行面對最為迫切的問題,尤其是在新廠投產後,膨脹數倍的產能與市場之間便形成了矛盾。
“但是國內不是早在十數年前便苦於制錢不足了嗎?”
唐榮俊反問一聲,對於制錢市他並不怎麼了解,不過在這方面吳子賢卻其中的行家。
“制錢不足是現實,可問題在於,這銅元是統監府發行的,而非國內總督府令行的,也就是說,咱們這銅元,現在於山東、河北、關東等地,說白了,就是洋錢,這洋錢在廣東那邊流通甚廣,以我之見,咱們不如把銅元運到廣東,畢竟廣東人用香港銅元已達十數年,市間買賣皆以洋錢為便,相比香港銅元,咱們的當十銅元更適合國內使用,而廣東與上海之間聯絡甚緊,待到廣東流通後,這上海的市場,想來也就能敲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