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日月昭昭(第1/2 頁)
環繞校園的樹木上是一片銀裝素裹的雪景,銀白色的天地間天氣清冷,雪亮的銀地泛著寒光。校園的教學樓旁偶爾會有水蒸氣噴出,雖是寒冷可在工業專門學堂的教室內,卻依然溫暖如春。
與其它任何一所特區的學校一樣,學校每週休息一天,縱是春節,亦只放三天假,其它時間學生大都是在課堂內上課學習,因為從企業到統監府對工人以及普通人員的渴求,使得特區內的每一所學校,都儘可能的縮短學制,而縮短學制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減少假期。
如培養初級技術人員的工業專門學堂,其學制雖然只有一年或一年半,但實際上其所學卻相當於歐美同類的兩年或兩年半制學校所學,雖有些拔苗助長之嫌,可卻又是發展的必須,正是這幾所專門學校,在過去的一年間,培養了兩千餘名初級技術人員,從而確保了各工廠、礦山的對初級技術人員的需求。
正是鑑於專門學校的成功,在年前統監府教育委員會才劃撥三百萬元專款用於創辦四所專門學堂,而位於特區北角臨漢江的電氣專門學堂,則正是其中之一,這所電氣專門學校,於某種程度上也許是世界上第一所專職培養電氣工程師的學校,畢竟現在這是一個電氣化剛剛開始的時代。
行走在電氣學堂校園內,穿著呢絨大衣的福島四郎的神情顯得有些凝重。
“這所學校有一千人,七所專門學堂的學生有8675人,每年可畢業3500餘人……”
唸叨著這個數字,福島四郎眉間的神采不知是憂還是喜。作為情報處的情報人員,他應該為之歡喜,這些接受新式教育的學生無論是對於公司亦或是統監府而言,都是極為重要的,尤其是是在推行經濟統制後的統監府。府中需要大量的事務官員實施經濟統制。
但作為日本人,面對特區以至朝鮮的劇變,他卻心懷萬分的警惕——作為日本陸軍少佐,早在13年前,他便隨父親福島安正一同喬裝成清國人,對上海、大沽、天津、北京、蒙古等地進行了歷時五個月的實地偵察。
也正是從那時起。父親向他不斷灌輸著“日本的防衛生命線在朝鮮半島及清國大陸”,其間,他又多次隨父親一同進入清國進行軍事偵察。在接下來的十年間,他更是從隨同父親領命赴香港、緬甸、印度“考察”,並深入阿富汗。以研究英國的殖民統治以及英露兩國亞洲角逐的動向及對日本安全的影響。
那次殖民地“考察”後,便受陸軍省委派來到清國大陸,受命組建清國情報網,以蒐集清國的軍事以及政治情報,當他雄心勃勃的為“帝國他日命運之戰”作著情報準備的時候,突然其來的“大津事件”卻改變了一切,曾經對日本看似沒有太多威脅的露國,因皇太子及皇子被刺。對日本下達了最後通牒,儘管他和父親一樣,都竭力希望日本能夠接受最後通牒以避免戰爭。
但最後通牒依然如意料一般被日本政府拒絕了。在戰爭不可避免的爆發後,福島四郎曾試圖返回國內參戰,亦曾嘗試與遠東建立情報網蒐集露國人的軍事情報,但隨著戰局的發展,尤其是父親寄來的信件,使得他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日本的敗亡已成定局。
而在這種定局中。日本的未來又將如何?
這是每一個日本人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如古代的武士一般戰敗後切腹自盡?如果都切腹了。那日本的未來會是如何呢?世界上再也不會有日本了。就在這時被國內指責為叛徒的“赤城號”以及艦上諸人,似乎給了他一些啟示。
“……戰敗後。我們將不得不面對天皇陛下被掠或被殺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更需要我們忍辱負重的活著,只有活著才能爭取日本的未來,從國際局勢來看,西洋人與亞洲人的決戰將以日本之戰為始,在未來的十至二十年內,西洋人勢必將向這片有色人種最後的國土發起最後的進攻,這意味著清國將會成為戰爭的主力,然後清國之腐敗使其全不能為持……但日本未來之光復卻非中國戰勝不可!”
父親信中的叮囑以及對清國情報的分析,使得福島四郎作為出一個出人意料的選擇,其與北京設立情報網的李幕臣進行了長達十數個小時的面談,談話的結果是他將花費十數萬日元建立的情報網,完全獻於朝鮮統監府情報處,併成為情報處的一名中層官員。
現在,在長時間的等待之後,期待已久的任務落在他的肩膀上,正如他最初的猜測一般——統監府絕不是清國的忠臣,情報處將參與一場反清起義,而他將率領一個小組支援這場起義,並對起義進行全面的評測。
今天福島四郎之所以到了電報學堂,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