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人才(第2/3 頁)
自己阻止了甲午的爆發,可是卻沒有沒有根本上解決問題——只是將中日戰爭換成了中俄戰爭,儘管贏得了十年的時間,但十年後重整旗鼓的俄國就會將視線對準中國,如果中國在那場戰爭中失敗,所失去的恐怕絕不僅僅只是臺灣,甚至可能……
沉思間唐浩然凝視著波濤洶湧的大海,他能夠想象得到此時陷入戰火的日本,對於日本的生靈塗炭,他自然沒有一絲的同情,即便是《中華時報》上那些有關俄軍於日本暴行的報道,也不過只是一笑了之,甚至在內心深處,他渴望著俄軍在日本犯下一個個暴行,屠殺也好、強女幹也罷,狗咬狗的暴行,人類需要干涉嗎?當然不需要!
但兩狗相殘於中國卻能帶來超乎意料的好處,這正是唐浩然需要抓住的機會。
“所以,我們需要考慮另一個問題,日本滅亡後。我們需要面對俄羅斯的壓力!”
打破沉默的唐浩然,朝著北方看了一眼,那個鄰居對國土的貪婪遠超過其它任何國家,有如日本一般。
“當然,這個問題有中堂大人在。有北洋在,我這邊的壓力也就沒那麼大了!”
面對唐浩然對父親的恭維,李經述連忙恭維了回去:
“子然客氣,您於海東所辦新政、操練之新軍,亦是他日抵禦俄人侵犯之根本!”
“新軍倒罷了,朝鮮地貧民瘠的。即便是傾國之力,亦很難操練兩鎮新軍,若非如此,我又豈需推行經濟統制,以圖增加財政。以謀操練新軍之經費……”
假李經述之口,唐浩然已經將推行經濟統制的目的上報京城,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了京城的“體諒”,
“而以府中的那點財力,欲辦以新軍,非得推行實業不可,可這就需要人,現在府中和公司企業聘請的外國老師多達728人。技術人員多達1412人,事務員亦達145人,熟練工875人。其它各類人員391人,這幾千人,每月僅薪酬即多達三四十萬元,雖說大部分為公司負擔,可這卻是筆極為昂貴的支出……”
為了滿足實業以及行政上的需要,無論是府中亦或是公司都是以數倍的工資聘請外國人。來到朝鮮之後,唐浩然在很多方面的都面對諸多問題以至困境。而其中人才枯竭則最為明顯和直接,國內的教育無論是規模亦或是內容都滿足不了特區對技術人員以及合格產業工人的需求。
尤其是與日本不同的是。特區的工業除去如紡織業一般的輕工業外,還有以鋼鐵為中心的重工業,培養大批技工和中等科技人員的需求無疑更加迫切。於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向外國引進急需的人才和派遣留學生到國外學習。
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廣為聘請外國各行各業專家,只是解決一時之需,解決問題的根本在於本國人才的培養,並逐步停止這種人才引進,派遣留學生出國是一個選擇,但只有透過不斷的自我培養,才能解決人才問題。
“所以,我才辦了東亞同文學院,去年同文學院的在校生只有400餘人,而明年二期開學後便有4500餘人,他們都是國內各地同文學堂的畢業生,在同文學堂內,他們學習了英語、德語、法語以及數學,初級的自然科學常識……”
於唐浩然設計的“教育體系”中,同文學堂無疑就是大學預科,過去唐浩然並不清楚預科的作用為何,但透過同文學堂,他卻明白預科的重要性——中國有數百萬熟讀國學、粗通數學的讀書人,作為文人他們或許是稱職的,但就理科以及外語卻遠不如近現代教育培養的高中生。而同文學堂作為預科的目的,正是教育其外語、自然科學以及數學等理科知識,進而其才能於同文學院中拿著歐美教材,在歐美教授的教育下學習這個時代最先進現代知識。
“子然所辦的同文學堂,家父亦深為贊同,家父曾於經述面前言道,論及洋務家父不及子然十一,而根子就在這同文學堂上!大人之眼光,遠比他人所能及!”
恭維也好、馬屁也罷,縱是李經述在內心深處亦對東亞同文教育體系佩服至極點,若是這般推行下去,不出數年必何解洋務無人之局,唯一可惜的是——人才盡為朝鮮所用。
“中堂大人謬讚了!”
搖搖頭,唐浩然將視線投向李經述反問道。
“可,這就夠了嗎?”
(對於大家覺得統制經濟就是計劃經濟,於此無語需要解釋一下,統制經濟不同於計劃經濟,所謂統制經濟,就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前提下,國家財政為服從戰爭需要,依靠行政的法律手段,直接干預或管制生產、流通、分配等社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