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緒、認知發展的基礎,沒有安全感,其他的一切都好比空中樓閣,也許看上去很不錯,但卻缺乏根基,不堪一擊。
。 想看書來
分離焦慮來源於父母內心
我的寶貝現在1歲零1個月了,最近在我和他爸爸早上出門上班的時候明顯地表現出焦慮不安,一定要我抱,不讓放下,好像知道我們這一走就得晚上7點多才能回家似的。今天早上也是這樣,我本來抱著他,到時間要上班了,阿姨過來抱,寶貝就開始哭鬧,我趕緊說:“好吧,送爸爸媽媽上班吧,我抱你到外面去。”我和他爸爸、阿姨一起到外面後我要他自己推車子(他現在在學走路,很喜歡推車子),他不要,還是不讓我放下他。阿姨要強制抱他過去,他就開始哭,爸爸趕緊抱過來說:“我們到花園去!”這樣他才趴在爸爸的肩頭,一臉的幸福相。到了花園爸爸要把他放下,他又開始哭鬧。
我原來覺得我寶貝的安全感應該建立得挺好的啊,從出生到現在,除了平時上班,其他時間都是和他在一起,連晚上睡覺也是我帶。週末阿姨帶他出去玩的時候,他和我分開也沒有鬧。
現在看見寶貝這樣依戀我,我心裡很難過,覺著有些對不起他。我們都是早上7點多走,一直到晚上7點多才到家啊,吃過飯,也就能和他玩一個小時,他就要睡覺了。我很矛盾,不知是不是該辭職回家帶他,這事一直讓我很矛盾。不知道你自己看出來沒有?來信最後一段話道出了問題的實質:“我很矛盾,不知是不是該辭職回家帶他,這事一直讓我很矛盾。”一句話裡出現兩次“矛盾”,可見你內心掙扎有多厲害。
1歲左右的幼兒出現分離焦慮是正常的,這是他們情感和認知發育的一個里程碑,是必經階段,是進步的表現。在襁褓期,他們以為自己跟媽媽還是一體的,這種感覺一般延續到8個月左右,也就是孩子學會爬行的時候。大部分孩子在8個月學會爬、1歲左右則學會走路,從身體上可以自行遠離媽媽,也繼而從心理上開始與媽媽分離,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和媽媽是不同的個體。這種分離既帶給他們興奮,也帶給他們恐懼和焦慮。他們迫切地需要確認:無論離開多遠,媽媽仍然是愛他的,會照料他、保護他。而這個時期,他們對時間的概念還很模糊,不能預見未來,他們往往認為暫時看不到的東西是不存在的。而如果父母離開,寶寶會誤以為爸爸媽媽會消失不再來,因此出現分離焦慮。
寶寶能否順利地度過這一階段,則取決於家長的處理方式和態度。任何家長都深知產假結束後開始上班的日子,跟寶寶道別是最令人揪心惆悵的時刻。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怎樣做才是有利於寶寶成長的,而不能一味地宣洩自己的情緒。
如果爸爸媽媽歡快地與寶寶道別,說完再見後乾脆地離去,寶寶在一開始肯定會哭鬧,但是日復一日的道別儀式和父母暢快的態度,以及在一定時間之後父母肯定會重現,則向寶寶反覆說明:分別雖然令人一時難過,卻也不是什麼痛斷心腸的壞事。寶寶也漸漸學會平靜快樂地向父母道別,今後和自己依戀的人道別的場面還很多呢,這只是最初的練習而已。
然而,如果父母內心忍受不了跟寶寶暫時分離,告別時成年人比孩子還痛苦,更忍受不了孩子的哭鬧,內心充滿矛盾、愧疚、傷痛,那麼寶寶也無法忍受這種分別,每每鬧得跟生離死別一樣。孩子的狀態往往是成年人內心狀態的映象,成年人內心是什麼樣子,孩子就會是什麼樣子。成年人忍受不了與孩子暫時分離,孩子就會哭鬧不停,因為哭鬧滿足了成年人內心的需求,給他們一個理由不跟孩子分開。而在和孩子道別時,孩子的哭鬧會撕裂成年人內心深藏的傷口,也許父母在幼年時經歷過跟親人分離的傷痛,甚至感受遭到遺棄,所以今天才會如此難以忍受和孩子的分離。
從來信看得出,你們夫妻倆特別心疼孩子,寶寶一哭,大家立刻想辦法哄他,把一個簡單的告別儀式一直拖延到花園裡,還是依依不捨。這不是安全感的問題,也不是寶寶分離焦慮的問題,而是父母捨不得跟孩子道別,孩子為了滿足父母內心的需求,而表現得難分難解。我相信你們走掉之後,寶寶跟阿姨玩兒得好著呢,跟剛才的表現有天壤之別(來信能夠看出,阿姨也蠻好的,寶寶不肯跟父母分離,不是因為阿姨有什麼問題)。
你覺得工作時間長,陪孩子的時間少,對不起孩子,內心充滿矛盾,甚至恨不得辭職回家帶孩子。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你對孩子的依戀超過孩子對你的依戀,即使你辭職回家,也並非意味著將來孩子能夠和你正常分離。也許你不打算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