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租地(第1/2 頁)
紀家向來那都是周淑蘭當家,紀以田從來說的都不算,像是這些跑外交大都是周淑蘭的事兒。
接到紀巖的電話,周淑蘭真是馬力全開,老姑娘的事就是家裡的事,別的都得放一放,先僅著這個來。
梁村長早就聽說姜家堡子有個特別能幹的紀家小老四,開辦的山林養殖場全鎮乃至全縣都有名,產出的山林肉蛋更是做為當地綠色食品遠銷全國。
作為村長他也是於有榮蔫,動不動鎮裡開會時,鎮長都拿養殖場做典型,宣傳各村兒也該加以效仿,大力發展當地特色,帶動全鎮經濟發展。
梁村長一聽了周淑蘭把來意說了,當時二話沒說就表明大力支援的態度,直言週一鎮裡上班了他就去向主管領導彙報,爭取能幫著要批專項扶持資金。
這樣積極的態度也不能理解,如果蔬菜基地做大做好了,那就是良好的業績,到時候完全可以歸功在他這村長名下,不光是露頭露臉兒的事,於前途仕路也是大有好處。
等到村裡頭的肯定,剩下的就是租用土地方面,周淑蘭在堡子裡放了話,一畝地租金兩百元,起籤合同十年,有願意往外租地的人家可以來家裡報名。
這個訊息一放出來,可堡子裡就炸了鍋嘍。
這大整賬誰都會算,現在這一畝地苞米產量在一兩千斤,就按好年頭來算,一斤賣三毛錢的高行,畝收益那就是六百塊錢,扣除化肥、種子、農藥、人工等等一系列費用成本外,也就能剩個三兩百塊錢,這還算是好年頭,要是遇著不好的年頭可能這些都剩不上,興許還得倒刨往裡頭搭錢。
就是因為種地掙不了多少錢,很多人都外出去打工,有些人家地都給撂下了。誰家有撿著種也就種了,總比著長草了強。
要是按照這樣算,老紀家開出的絕對是好價錢,一年到頭不用擔心老天爺給不給好臉子,旱澇保收的的錢,還不用春耕秋收出力累的慌,擱了誰都樂意有這樣的好事兒。
更何況是一簽就是十年,一畝地這一下子就能拿到一千塊錢,要是有個十畝二十畝,那可就是一兩萬塊,鎮上工人工資能頂六七年。好傢伙,不算不知道,這一算真是好大筆錢哪!
當天下午,紀家就湧來了一堆人,都是要來往外租地的。一百畝的名額有限制,大家都怕晚來一步讓別人搶了先,便宜讓別人家給佔了去,爭先恐後的往裡進。
周淑蘭和紀以田兩口子坐在炕上,拿著張大白紙趴在桌子上一個念一個記數,孫家三畝、王家兩畝、姜大家六畝、姜三家五畝,零零總總的往一起加。
除了畝數之外,那也得看這些地是不是成片兒,要是零零碎碎的不在一起那也不能要,接放在一起才容易管理。
姜家堡子這些地能湊成百畝面積的無非就那麼三塊地方,因為不知道各家是個什麼情況意見,周淑蘭就把這三邊都放進了計劃內,哪邊湊起來的容易就用哪邊。
這也算是廣泛選撥,重點培養。人和人不一樣,他們雖然給的價錢不低,可難保有人貪心不足坐地起價,硬要是從在作梗也是沒辦法。
來的這些人裡頭有的只是一邊有地,而有的則是三邊都有地,像是這樣的人家就成了大家羨慕的物件了,不管選的哪一邊,都能有錢拿。
要不說是這世上沒有百分百的事情就在這兒,本以為這是最牢靠的辦法了,三邊總有一邊能成,卻沒想到還是高估了人心。
忙活了小半個下午,等到老兩口把登記的這些地一合起來,這心一下子就涼了半截兒。
作為堡子裡生活了幾十年的老戶,哪片地都誰家在種心裡都透清楚,那地形大概可都印在了腦子裡,對著紙上的這些一對比,竟然每片兒地都有不全的。
老兩口仔仔細細的一篩選,三片兒地統共就沒來了三家,一個是趙老大家,一個是紀以勝家,還有就是老吳家。
趙老大一個月前就出遠門去打工了,家裡頭就錢國英帶著兩孩子在,誰說了算那是一目瞭然,為什麼沒來也能想明白,一早就結了仇也是難怪。
紀以勝家那就更加不用說了,有紀淑英那麼個豁豁蟲在,還能有個好啊?準是又打什麼鬼主意了,不佔便宜的事她是不能幹,怎麼想辦法多拿錢,那才是她的最終目地。親戚不親戚的那根本就不在乎。
最後這個老吳家倒是想不明白為了什麼,那家裡兒子多是多,可都是老吳太太說了算。雖說在兩對兒女身上兩家鬧了些彆扭,可是這老吳太太厲害歸厲害,卻不是那糊迷人兒,明擺的好事兒她怎麼能不幹呢?這裡頭指不定是因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