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買買買(第1/2 頁)
李飛鴻,幾年後華國迅速竄起的新銳畫家,他的一副作品在國外最高記錄拍賣出了千萬的高價。這在當時來說是絕無僅有的事件,一度成為國人爭相議論的美談。
那時候的紀巖剛送走了久病的周淑蘭,去京都之前在D市打零工掙路費。一個沒什麼文化剛進城的鄉下姑娘,沒有任何工作經驗可言,唯一可以乾的活兒除了收拾衛生就是照看病人,這兩樣相關的只有家政。
那是紀巖乾的第二份家政,幫著一戶人家照看病人,額外還得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
這戶人家是中年夫婦倆,女的臥病在床,男的在外頭做生意,時常不在家。
有一天,那男的剛好出差回來,紀巖正在打掃客廳衛生,電視裡放著某訪談類節目,請來的嘉賓是個非常著名的男畫家,在談他成名的經歷。
紀巖邊幹活邊順便的聽了那麼幾句,大意就是這姓李的畫家原來腦子受了傷,他媽一直不放棄,把自家房子賣了替他治病。說是 是那時候幸虧有人買他們家的房子,不然的話就沒有現在的他。
主持人插話說,那麼買房子的可以算是你的恩人了?
那姓李的畫家直笑著道,從某一方面而言,確實是這樣子。
電視播到這裡,那家男主人突然拍著沙發扶手直喊後悔:“當時怎麼就那麼貪心,這要是稍稍抬抬手,興許現在還能跟人家攀攀交情了。”
紀巖聽的是直納悶兒,不知道他這是抽什麼瘋,犯的是哪一齣?
在這家幹活其他地方都挺不錯,包吃包住,工資也不算低,髒點兒累點兒都沒什麼,可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這男主人,時不時的抽陣瘋兒,脾氣上來了說砸東西砸東西。
紀巖以為這次又是這樣,都做好準備等著收拾了。
可這時候男主人又突然對著電視哈哈一陣大笑,直嚷著:“發財了,發財了,這回可是發財了。”
可能是覺著太高興了沒有人跟他一起分享,就把紀巖叫停住,也不管她愛不愛聽,口若懸河的滔滔不絕的好一頓掰扯。
紀巖一聲不吭的聽他說,不一會兒工夫就都聽明白了。
電視里正訪談的這人叫李飛鴻,挺有名的一畫家,原來本名叫李慶源<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原來是D市人,後來才搬到的京都。
這個李飛鴻打小就有繪畫天賦,家裡也挺注重這方面培養,高中畢業就進了華國最有名的美術學府。本以為自此前途輝煌,沒成想意外車禍讓他傷著了大腦。
為了給他治病家裡花光了所有的積蓄還債臺高築,實在沒招了,他年邁的老母親把唯一的老房子低價賣了,拿了這些錢帶著他去了京都,以乞討為生,花了兩年時間總算把他的病給完全治好了。
在這個故事裡,這家男主人充當了一個小卻非常重要的角色,起著關鍵決定性的作用——李家的那棟老房子就是被他壓低價錢買到了手的。
說到此處男主人還跟紀巖直顯擺自己眼光好,三萬塊錢買下的房子,轉了年兒不到一年半的時間就賣了七萬塊錢,掙了一半兒還拐彎兒。
不過現在想想也挺後悔,要是當時沒有壓低價錢,這時候就可以用恩的身份找上這個李大畫家攀攀交情,興許還能得些回報之類的。誰知道那麼個傻子竟然還能給治好了,有了今天這番成就,早知道的話就少壓點兒價了。
他在那裡拍腿扼腕的直後悔,電視裡的訪談節目還在繼續著,因為這一出,紀巖也認真的又看了幾眼,臨了李飛鴻拿出了兩副作品,說是當時腦袋傷著的時候也沒忘記繪畫,那時候的思想異於常人,畫出來的東西有種特別的風格,是他現在所無法達到的境界。
這無疑給了這兩副畫相當高的評價,錄製當場就有人開出高價要買畫,卻被李飛鴻一一拒絕了。直說這兩副作品要留著自己珍藏,笑言若是誰手裡有他當時的畫作,以高出他現在作品均價十倍來收回。
主持人直開玩笑說要是他能未卜先知,提早幾年認識他,一定想辦法多弄些他的畫,可惜啊,誰也沒有那個能力。
李飛鴻直感嘆,連他自己都想不到會有今天的成就,更何況是別人呢?間接表示出了先前所說的那些話都是不可能的,誰會費心巴啦的留著一個傻子畫的畫,除非那人也傻的不輕。
認真算起來,從上輩子到現在,事隔了六七年,紀巖之所以還記得很清楚,完全是因為當時的男主人哧笑的那兩句話:“難怪他要改名字了,慶賀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