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第37集《佛法修學概要》(第2/5 頁)
觀,也包括了假觀的成分在裡面,等於是整個大乘的理觀都在這份講義中了,看附表。
大乘空觀
這部分《楞嚴經》的開示,我們分成兩大科:第一個先做一個總相的說明。大乘的理觀到底是怎麼下手。第二個再看別相。
癸一、 總相
我們先看第一個,真妄不二。把它念一遍,請合掌。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
我們在修習理觀的時候,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你一定要把生命切成兩塊,這個很重要!不切成兩塊,你就沒辦法觀。如果你是外觀,向外觀察生命,你要切成兩塊;你內觀內心的世界,也是切成兩塊。
那麼這兩塊是怎麼個切法呢?
在《楞嚴經》的這個分割當中,就是先把有相狀的一部分歸為一類。不管這個相狀是雜染的相狀——是凡夫惑業苦的這種雜染相,還是這個相狀是諸佛的功德莊嚴,只要你眼睛可以看得到的,耳朵聽得到的,六根能夠活動攀緣到的六塵的相狀,通通歸為一類。這是第一個。第二個,你把沒有相狀的那個清淨的明瞭性歸為一類。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你要把生命歸兩類:有相狀的,還是沒有相狀的。
你有這個概念,我們就可以來看看這兩個有什麼差別。首先我們看看有相狀的生命現象,是浮塵諸幻化相。第一個,它是“浮”,飄浮在空中,它是變來變去的;第二個“塵”,這個塵就是有一種染汙干擾,這種虛妄的相狀它會干擾我們內心。
這個相狀它有兩個特點:第一個,“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當業力成熟的時候,它就“咻~”顯現出來了,你可能出現快樂的相狀,也可能出現痛苦的相狀。當業力完全釋放完畢的時候,它就“覓之了不可得”,它又從生命當中消失掉了。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凡是相狀的東西,它一定會變化,因為它受了業力的主導。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我們看非相狀的本性,是“妙覺明體”——就是常住妙明的不生不滅的心性。不管你造了罪業,不管你造了善業;不管你是快樂,不管你是痛苦,它永遠是不變的,它沒有意見的,完全保持一種“如”的狀態。
所以我們就可以知道,人生有兩個狀態:一個是變來變去的,一個是不會變化的。那麼這兩個是很重要的一個切割。你現在把人生切成兩塊以後,你就有資格來修理觀了。
癸二、別相
我們來往下看,應該怎麼面對相狀,應該怎麼面對真如的法性,是什麼樣的態度。我們把這個別觀解釋一下。這兩科把它一起念一遍,請合掌。
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
首先,我們先修的是空觀。空觀的智慧,它叫作從假入空,這個很重要!你不能直接修空觀,不可以。你要先有相狀,透過相狀的觀察你才可以悟入空觀。這個很重要!很多人逃避了相狀,結果大乘空觀修不起來。
如果你今天是修小乘的空觀,你不用借相,可以。小乘空觀它是一昧地斷滅就可以,斷滅空;大乘的空觀它要借相,它一定要先假借一個相狀,然後從這個相狀的跳板再跳到空觀。
那麼它是怎麼個跳法呢?首先,你要先看到,你現在生命的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這只是一個名相而已。簡單地講就是身心世界開合不同:一個是物質的色身;一個是精神的明瞭性。我們的身心世界是業力變現的,它是會變化的。所以你要先面對你的身心世界,觀察它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我們的生命,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果。因為它開始,是莫名其妙的開始。《楞嚴經》就是這樣講,生命是無中生有的,不是說 A 去創造 B 的,不是!當業力成熟的時候,你在畢竟空當中,莫名其妙就從水裡面冒出一個水泡,“因緣和合,虛妄有生”,你就投胎了。
生命是無中生有,不是哪一個人把你創造出來的;你也不是延續前生,因為你前期的生命跟這一期生命沒有太多關係,除了你接受前面的業力以外,從生命的結果來說,你這個夢跟上一個夢是沒有關係的。從生命的因地,你是繼承了前面的業力,但是從生命的結果,你今生的生命結果跟前生毫無關係,那是不同的業力顯現出來的。
從生命的結果來說,你不可以說你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