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第28集《佛法修學概要》(第4/6 頁)
的喜樂感受,這個就是二禪。
在止觀的書上說,初禪轉到二禪,就像一個人從一個小房子,從一個三十平米的房子轉成一百平米的房子,這房子更大,他的內心更開闊,裡面的裝置更好。那關鍵是什麼呢?他把心中這種覺觀的活動停掉了,他訶責它,停掉了。所以二禪禪定的定境更加寂靜,更加的法喜快樂。
庚三、三禪
三禪,亦名“離喜妙樂地”,謂行者復厭二禪之喜心湧動,定不堅固,以種種因緣訶責於喜。喜心既滅,定境轉深,綿綿之樂,內心湧發,樂法增長,周遍身心,於世間有為之樂,最為第一,是名“三禪”。
三禪它的另外一個名稱,叫作“離喜妙樂地”。他離開了這種粗重的喜,而成就更加微妙的樂。我們往下看就知道了。說這個行者他把前面的覺觀給消滅以後,在二禪出現的殊勝的喜跟樂,但是世間的快樂都是常則生厭,他就開始厭惡這種喜心太粗重,在心中經常波動,它干擾他定境的寂靜,所以他就以種種因緣來訶責喜。他就觀想我一念心性,我根本不需要這個喜的感受,它如病如癰如毒如瘡,就像我身體長瘡一樣,這個瘡對我來說一點都沒有好處的。他就用這個過失來訶責這個喜,慢慢地這個喜的感受的活動就消失掉了。這個時候定境轉深,而且色身有綿綿不盡的快樂出現,從內心發動出來。這個快樂不是從外來,是內心發動的,從定境的三昧裡面發動出來的,樂法增長而且是周遍身心。諸位要知道,所有的禪定的快樂都是周遍身心的,世間的快樂都是區域性的,欲界的快樂都是區域性的。在世間有為之樂當中,最為第一,是名“三禪”。
不過三禪,在四禪八定裡面,是最危險的地方。佛陀警告所有的佛弟子,儘量不要入三禪,乃至於聖人都要小心,除非你是一個初地菩薩。諸位你要知道,三禪的快樂,在經論上說,如果你沒有證得空正見,一進去你就跑不出來,你肯定被三禪的三昧樂所醉,你根本跑不出來了。
所以在整個阿羅漢裡面的修法,他要入三明六通八解脫,他八解脫裡面是跳過三禪,連阿羅漢都不輕易入三禪,雖然他有空正見,但是三禪的快樂實在太殊勝了。阿羅漢的八解脫是包括前面的初禪二禪三禪,還有四空,還有滅盡定。所以阿羅漢不在三禪裡面修法,不在三禪,因為三禪的修法,你根本沒辦法修法,那個快樂的衝擊太厲害了。所以它是有為快樂當中最為第一,就世間的有為樂最為第一。再往上升就是涅槃樂了,但是涅槃的快樂它是寂靜的。
諸位!你要知道一個觀念,只要一個東西,它的口味是很重的,就不能持久,時間長了你就會厭惡。這就是為什麼到了三禪,世間快樂最為第一,它還要往上升,因為只要是快樂,它就是擾亂內心的。所以到四禪的時候,他覺悟到這一點,他已經追求那種沒有快樂的寂靜,四禪是所有禪定裡面最為殊勝的。
庚四、四禪
我們看四禪。請合掌。
四禪,亦名“舍念清淨地”,謂行者復厭三禪之樂法擾心,復以種種因緣,訶責舍離。樂既謝滅,不動真定,與舍俱發。此時行者出入息斷,苦樂不起,一心在定,如明鏡離垢,淨水無波,湛然而照,永珍皆現,是名“四禪”。
四禪又叫作舍念清淨地。他舍什麼念呢?他舍四種念。一個是覺,一個是觀,就是初禪的覺觀,他也舍掉二禪三禪的喜跟樂,他舍掉四種念覺觀喜樂。他的心是什麼相貌呢?是一片的清淨,清淨而寂靜。
就是說,這個修行者,他常則生厭。雖然三禪的快樂是綿綿不斷周遍身心,但是它有個缺點,樂法擾心。經常修禪定的人,他最討厭人家干擾他的寂靜。所以這個快樂的法經常出現,雖然會帶給他樂受,但是同樣也對他產生干擾。所以他就以種種的因緣來訶責這個樂受,觀想這個樂受,如病如癰如毒,就把樂受給消滅了。
這個時候,“不動真定,與舍俱發”,他的禪定夾帶一種強烈的舍心。這個舍心就是沒有快樂也沒有痛苦,非常平淡的一個寂靜的力量。這個時候,“行者出入息斷”,他也不需要呼吸了。所以四禪他不需要靠呼吸來滋養色身,他也沒有苦樂的感受,“一心在定”。就好像一個非常明亮的鏡子,遠離種種的汙垢。這個汙垢指的是誰呢?前面的覺觀喜樂,就是禪定鏡子裡面的汙垢。這個時候就像淨水無波——“湛然”,很清楚地照了,“永珍皆現”,是名“四禪”。
佛陀在經論裡面是以種種的因緣讚歎四禪。幾乎所有的聖人要成就聖道,都是在入四禪修我空觀,成就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成就初地、二地乃至於十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