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第21集佛法修學概要(第2/4 頁)
,這是出離心。第三種,是對未來的觀察,你將往哪裡而去。
所以你在心態上,能夠知道你的過去,能夠知道你的現在,能夠知道你的未來,這個心態就是一個真實的發心,因為這種心態正好能夠擺脫過去妄想的干擾,你能夠開創未來,甚至於能夠把握現在。
前面的理觀,讓我們做了三件事情:理觀的智慧,就是讓我們擺脫過去,開創未來,把握現在的因緣。這部分,我們在發心跟正見已經講很多了。理觀的智慧就是端正我們的心態,依這種心態來修學,所有的善法都變成是成佛的資糧。這部分是講到因地發心。
現在我們已經具足了這三種的理觀,我們就有資格來談修行了,就是開始稱性起修,開始積集資糧。
我們<修行篇>有三段,此中分三:
一、總標五乘的要義。我們把佛陀的五乘法門先攏總地標示出來。
二、別明五乘的解脫法門。這個地方有五段:第一個是人乘,第二個是天乘,第三個聲聞乘,第四個緣覺乘,第五個是菩薩乘。一般來說在藏傳佛教,把人乘跟天乘判作下士道。下士道,我們顯教叫作安樂道,就是追求生命的安樂,這是第一個基本功。第三的聲聞乘跟緣覺乘,在藏系叫作中士道,我們叫作解脫道。菩薩乘在藏系叫上士道,我們叫作菩提道。從顯教的角度,我們是先從安樂道到解脫道,再到菩提道,所以大乘佛法的法門有三種道。
三、結歸一佛乘。最後,講完五乘的三道法門以後,我們會歸到一佛乘。把前面的理觀,就是依止一心而發展出五種的法門,現在把五種法門會歸到一心真如。一佛乘簡單地說,就是法法消歸心性。前面的別明五乘是一心開展出萬行,到了最後我們再把萬行迴歸到一心。從理觀而生起事修,所有的事修還是迴歸到我們一念心性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的三種理觀,這樣形成一種展轉增盛的善的迴圈,使令我們慢慢地趨向佛道。
所以我們從理觀產生事修,還要從事修迴歸到理觀,這有三個重點。
丙一、總標五乘要義分三:丁一、安樂道;丁二、解脫道;丁三、菩提道
我們先看第一個,總標五乘的要義。我們把它分成三道。
丁一、安樂道
先講安樂道,人乘跟天乘。這兩部分我們先念一遍。請大家合掌。
一、人乘——謂以“三皈”、“五戒”為乘,能運載眾生,越出三塗,生於“人道”是名“人乘”。
二、天乘——謂以“十善業”、“四禪定”、“四空定”為乘,能運載眾生,越出人道,生於“天道”,是名“天乘”。
當我們的心態準備好以後,佛陀在開演修行的過程當中,先講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離苦得樂。先要得到人身,離開三惡道的痛苦,能夠讓我們創造一個相對安穩的生命,所以佛陀先講人天乘。
人乘主要是三皈、五戒。讓三皈、五戒的法門,在我們內心燻修,我們的生命慢慢就出現了人道的果報。天乘,進一步以十善根、四禪、四空定的這種法的燻修,就出現天界快樂的果報。這個是安樂道。
佛陀制定的法門,它是一種點點滴滴的燻修。就是說,我們前面講過,我們一念心是剎那剎那的無常,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它雖然是無常無我,但它有一種相續的作用。
那麼這種作用它會怎麼樣呢?它會創造業力,會得果報,會造因得果。所以我們前面的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這三種善根,這個架構建立以後,只是一個大方向的結構。就像開車,你得先設定目標在哪裡,把整個大路先搞清楚。但是過程中的小路,你要微調。
這個法門就是讓你微調。念念的依止人天的三皈、五戒、十善的善業這個法,慢慢地來對治習氣,把邪惡的部分慢慢地洗掉。因為經常修學五戒、十善,你的心邪惡的這一塊力量,就會慢慢消除掉,產生善良的這一塊。為什麼我們要有前面的理觀?這樣你才會知道這個法門的目的是要借事修心,借人天乘的法來消滅我們邪惡的心,產生善良的心。這是人天乘法的一個目的。
丁二、解脫道
我們再看第三、第四的解脫道,看聲聞乘跟緣覺乘。
三、聲聞乘——謂以“四諦”法門為乘,能運載眾生,越出三界,至偏空涅槃成阿羅漢,是名“聲聞乘”。
四、緣覺乘——謂以“十二因緣”法門為乘,能運載眾生,越出三界,至偏空涅槃成辟支佛,是名“緣覺乘”。
聲聞乘它的重點在修四諦法門,而四諦法門的下手在苦諦。人天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